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嘱遗     
一、我已经同几位来往较多的"生前好友"有过约定,趁我们现在还活着之日起,约好一天,会作挽联的带副挽联(画一幅漫画也好),不会作挽联的带个花圈,写句纪念的话,趁我们都能亲眼看到的时候,大家拿出来欣赏一番。这比人死了才开追悼会,哗啦哗啦掉眼泪,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  相似文献   

2.
瓜田李下     
"谁带早餐钱来了,请交给我."趁学生吃完早餐在玩的空隙,我来到教室收款,免得浪费上课的时间. 黄华、谢雨谷、刘杰……一个个学生交钱上来."老师,我的钱不见了!"李利钊翻着书包,一本书一本书小心地翻看.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时,我的小舅子买了一捆巨大的"冲天炮"放在家里.我们一家三口去乡下丈母娘家过年,蔚蔚贪玩,趁我们没注意,偷偷地拿去放.有一个"冲天炮"在她的右手中爆炸,结果右手的小拇指被炸去了一截.  相似文献   

4.
<正>曾国藩有个特殊爱好,就是喜作挽联,为此没少下功夫,还偷偷地为活人写,得罪了老友汤鹏。曾国藩的挽联写得精彩,举世公认。古文家、诗人吴恭亨曾说:"曾文正联语雄奇突兀,如华岳之拔地,长江之汇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乳母去世后,曾国藩凝泪挥毫写道:"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乳母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曾说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闻一多与朱自清也可以称得上是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双子星座.特别是朱自清,基本上一直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他说得上是与清华中文系相始终.他逝世于清华,身后萧条,书剑飘零,惹得同事无比感叹:"卅年教授只留得一室琴书"(余瑞璜、王竹溪挽联),"一寒彻骨再来不作教书人"(邓以蛰挽联),读来使人酸鼻.  相似文献   

6.
我作挽联     
挽联是对联的一种,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祭奠、肯定、褒奖感情。我保存的对联资料中,有很多名家和一般作者为名人和普通人作的挽联,其中佳作甚多,咏之再三,嗟叹不已。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读"常带"文字"或"文字类作品"作宾语,如读书、读报等.但有时也可以带"非文字类"宾语,如读夫、读江等.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我们认为,这是"读"与"宾语"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转喻、隐喻机制及类推原则与经济性原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绍志 《班主任》2006,(11):33-33
今年暑假,我带女儿去洛阳龙门石窟游玩.进门时,由于女儿身高已超过规定,需要买票,而我之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买.正要去补票时,一位同事趁收票员不注意硬是把女儿拉进去了.当我进去追上他们时,女儿正在哭.我很纳闷,问:"你哭什么?"她委屈地说:"我不愿做贼!我要买票!"周围人听了哈哈大笑,一位同事说:"你爸钱多,就应该让他买票."  相似文献   

9.
一个坐在后排的女生交来的一篇周记让我倍感震惊: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包括我的同桌小李)上课时经常传纸条聊天.因为他们相隔较远,就要我们坐在附近的人帮忙传纸条,你来我往的,趁老师板书的瞬间传递.  相似文献   

10.
挽联,它与祭词、悼文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用以追述死者生前的德行事迹,寄托作者的哀思的。读之,动人肺腑,令人恻怆。谐趣挽联则不同,或讽刺,或解嘲,寓庄于谐,使人发噱。清穆宗(同治)好作狭邪游,染梅毒,十九岁便夭亡,宫中饰言是出天花。时人戏撰挽联云:  相似文献   

11.
7岁那年,父亲说要带我进城,我兴奋得无以言表。那天一大早,我们就起了床。父亲挑着一担干柴,我跟在后面。一根扁担在父亲的肩上,唱出"咯吱咯吱"的歌儿,配合着他有节奏的步伐,自然而舒缓。跟在后面的我,巴不得一步就跑到城里,所以,趁父亲扁担换肩头的工夫,我泥鳅一般,"哧溜"一下跑到了他的前面。父亲在后面喊道:"别跑那么快,到城  相似文献   

12.
反动统治者袁世凯死后,四川有位学者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挽联是对联的一种,它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可是上面这副挽联却不是这样的。难道学者  相似文献   

13.
自陶渊明作《自祭文》《挽歌》诗以降,文人墨客的自挽之辞便绵绵不绝。明清楹联兴盛,自挽之联亦成楹联中一支奇葩。各种自挽联,或抒豪情,或状功业,或叙平生,或戒后人,内容各异。多有所观。然诙谐戏谑充满趣味的自挽联似不多见。人之将死,其言也“趣”,有些自  相似文献   

14.
为让孩子们做树叶贴画,为口语交际"怎样做树叶贴画"作准备,我趁午休时间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收集树叶.正值秋天,一阵风吹过,梧桐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我们的头上、身边飞舞着,真是美极了!  相似文献   

15.
一天,我带正上小学一年级的侄儿(7岁)去超市购买文具用品. 哪知,侄儿趁人不注意,倏地一下拉开衣襟,将一只文具盒及卷笔刀纳入怀中,然后拉上拉链.手脚之快,连在其身旁的我也未曾察觉.  相似文献   

16.
尹平 《现代语文》2007,(10):28-29
有价值的作品是经得起主题、形式与炼词方面的探讨的.朱自清先生是我们公认的散文大家,其语言的精美与清丽历来被人称道.朱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意味醇厚,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句子与词语.本文就拟对《荷塘月色》中带"一"字的句子作点赏析.  相似文献   

17.
檀传宝 《教育研究》2021,42(4):153-159
2020年12月25日,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先生与世长辞.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当时以这样一副挽联祭奠老人家:“超越思维求教育真谛岂顾引千万议论;道德文章树育人楷模何止领一代风骚”.挽联褒扬了鲁洁先生以超越论德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主张以及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的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18.
挽联是对死者表示悼念的对联,或是歌颂死者生前的功业,或是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但也有些另类的挽联。1946年,戴笠坠机死亡,蒋介石嘱咐陈立夫隆重举办追悼会,并示意弄几幅名人的挽联来悼念。乘名流聚会的机会,陈立夫提出送挽联的事。像戴笠这样的人,如果谀扬,必为智者不齿;反之,又恐纳祸。众人互相推诿之后,推章士钊来写。章不好再推,一番思考之后写下一副挽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功罪盖棺须论定;  相似文献   

19.
真大成 《中国语文》2015,(2):159-173,192
本文考察表追赶义的"趁"在晋唐间(5-10世纪)的发展演变。"趁"最早记载于5世纪的文献,是当时陕甘一带的方言词。它在6世纪末7世纪初时逐渐行用,不过使用区域仍有局限。7世纪后,"趁"使用得更为普遍。至晚在中晚唐时期,"趁"已行用南北,成为通语词。随着"趁"的使用时间与空间不断延续、扩大,词义日渐丰富,组合功能逐渐增强。同时"趁"在追逐语义场中与"追"、"逐"展开竞争,以其强烈的口语性表现得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20.
石玉中 《新高考》2009,(9):43-43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的对联。挽联的写作讲求对仗和平仄,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挽联的立意一般比较积极,与时代精神相合拍,对人民起着正面作用。适当地利用挽联创设新情境、拓展新思路、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