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量单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是最为基本的度量单位,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螺旋上升的内容.笔者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阐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关于面积计量单位的教学,以及如何创设多维体验,帮学生进行“量感”的意义构建,如何突出关联,建构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计量单位的表征体系,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2.
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试验必须具备的知识。教学计量单位,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和初步的计量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并培养他们用眼睛估计物体的长度、大小和用肌肉(手)感觉估计物体重量的能力。计量单位比较多,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对于计量单位的概念不能只靠观察教师的演示或通过计算  相似文献   

3.
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特别是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指导学生学会找单位“1”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指导学生抓住带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看是谁与谁在比,其中的被比量就是单位“1”。如“今年比去年增产1/10 ”,是今年与去年在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阶段,有多次关于计量单位的教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等等,教师在这些计量单位教学中运用过不同的策略,让学生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关注起点、关注活动、关注方法三策略,着重于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吨的认识”是一节数与代数中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相似文献   

6.
俞孝武同志在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的《概念教学中常见错误的试析》一文,对教师的教学确实是有帮助的。但该文中所举“1/2就是一半”是属于对概念的内涵没有揭示清楚的一例,我认为是不妥的。“1/2”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1份的数。这里的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如一块田,一堆苹果,一班学生等。“一半”也是对单位“1”而言,表示单位“1”的一半。既可以表示一个东西的一半,一个计量单位的一半,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半。例如,一堆苹果是  相似文献   

7.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学生的量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一般按照“产生需求—理解意义—感知大小—生活应用”的流程展开教学。浓墨重彩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个单位”形成清晰的图式表象。然而每一个计量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案例】“九义”教材数学第八册“常见的计量单位”,其内容在前几册书里学生已分别学习过,本册是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为名数的改写奠定基础。我采用了让学生小组集体“自备、自教、自评”的形式,让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充分展示。周五的数学课上,我对同学们说:“下周一我们要上‘常用的计量单位’,它分为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四个部分。我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教学’比赛。每组选择其中一部分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具由各小组自己商量准备,老师随时为每个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服务。”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欢…  相似文献   

9.
<正>量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计量单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大计量单位因为表象难建、表征不易让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疼。那么如何突破困境让学生形成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呢?我们试图从问题入手,深度剖析其根源,在此基础上探索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建构及培养策略。一、聚焦:大计量单位教学的问题剖析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单元后,  相似文献   

10.
在小数、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抬头望一望,低头看一看”的“登梯”做法,通俗形象,效果良好。具体做法是:将同类计量单位按照高低顺序排成“阶梯”并在“阶梯”间注上“阶距”,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如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千米和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材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第二次出现。在第四册相应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着重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千米”和重量单位“吨”的概念。这部分教材分三部分安排:一是“毫米、分米的认识”,二是“千米的认识”,三是“吨的认识”。与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实际观察和推算,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千米、吨的认识。因为,千米和吨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给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和“1吨重量”的观念困难较大。为了突破难点,全面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运算里,同一类量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实质上就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而高、低级单位各数之间的化聚,也就是恒等地把某一名数的计量单位,改肿同类不同级的另一计量单位表示。据此,我认为在教学时,必须教会学生抓住的关键是: 1.正确地审定单位名数间的“类”和“级”; 2.熟悉相邻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3.用“同类不同级”(或含有不同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同一个量时,必须“恒等”。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注意要求学生熟悉计量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也注意要求他们熟悉同类计量单位间不同级的排列顺序,以求克服单位的名称混淆、  相似文献   

13.
在《量的计量》的第一课时“常用的计量单位”的教学中,由于存在的单位多(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率杂(进率有:10,100,1000,10000,1000000),造成了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困难。学生中普遍出现单位混淆、进率乱用的现象。同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又是对学生已学的内容进行的知识整合,  相似文献   

14.
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单位换算则是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单位换算时经常出错,概念不明确,进率不明确,转化不明确。基于对学生单位换算错误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正确理解量与计量单位的含义,明确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从而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的教学策略,使单位换算不再闹笑话。  相似文献   

15.
“名数化聚”的弥补教学凌云县一小冯丁兰在连续几届的高年级教学中,均发现学生对名数的化聚方法掌握得不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认识模糊,对“把高级单位名数化成低级单位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要除以进率”这一方法没...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八册———常用的计量单位中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材简析本单元涉及的所有的量与常用的计量单位在以前的各册教材中均已学过,学生都有一定的记忆和认识,对学生来说都不属于新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量的计量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系统地整理、归纳、总结常用的计量单位,掌握相邻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并能充分认识到计量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及单位间的进率。对每一种量的常用计量…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度量单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测度标准。但在日常教学中,关于计数和计量单位的教学,存在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误区。比如有学者在论文和讲座中也提出“单位×单位=新单位”的观点,并且运用等式的性质形式化地“证明”了小数乘除法中的通用算理是“单位乘单位等于新单位”。然而,经过搜集、查找度量单位的产生历史和研究度量的本质后,发现这个提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
“复名数和小数”是四省市编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的教学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和分散在《小学数学》1—8册教材中长度、重量、货币、时间等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计量单位的知识接触较少,缺乏实践,又由于各种  相似文献   

19.
学习三类"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认识"中的某一知识后,学生的作业、考卷中常会出现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应对"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三类"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进行调研和实践,试图寻找提高"计量单位的认识"的教学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