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艳芳 《历史学习》2006,(10):35-36
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紧接着,法国也借口“马神甫”事件,派军队与英国联合出兵。战前曾表示与英法行动一致的美国却在战争开始后打出中立的旗帜,不参与对华军事行动,但在外交上同英、法相呼应。美国在战争中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1856年英国制造了“亚罗”号事件。随之,法国也以“马神父事件”为由,和英国共同行动,组成英法联军,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要求进广州城为借口,对我国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3.
拿破仑三世为巩固其统治,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积极支持天主教会的活动。另一方面,法国天主教会为获取远东护教权,积极扩大在华传教势力。因此,19世纪上半叶法中关系表现为传教利益高于商业利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随着法国工业革命的展开,国势增强,国际地位日渐上升,法国力图打开中国大门的要求愈益迫切。但清政府实施“教禁”政策,与法国的殖民企图相抵触,加之中国民众的反抗,矛盾日趋激化。“马神甫事件”的发生,法国正好以此宗教纠纷为借口,与英国共同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达到殖民侵略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北京条约》的内容中有“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这句话出现得比较突然,给教学留下了疑问。为什么清政府1860年才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呢?笔者对此试作补充,使学生明白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的曲折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和法国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广州沦陷。随即英法联军军舰北上,抵达天津白河口外,提出了各项侵略要求,如公使驻京、内地游历等,并照会清政府同意,否则将扩大战争。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习》2002年第一期登载了湖南省湘乡一中左丹书提出的一个问题:英国为什么没有参加“神圣同盟”而参加了“四国同盟”?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以下的解答以供参考。一、英国为什么不参加“神圣同盟”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的维也纳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但是欧洲列强在瓜分领土的斗争中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英国在欧洲长期以来推行“大陆均势”政策,不愿意看到俄国过分强大,希望欧洲大陆几个强国互相倾轧,以便从中操纵,坐收渔人之利,因而积极支持奥国对抗沙俄,反对俄国将其吞并的波兰土地建立波兰王国的计划。法国虽…  相似文献   

6.
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上册第149页中讲“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是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同时在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8页中,讲八七会议时“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在2003年6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137页和2003年12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下册第7页中则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那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刚刚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倾销商品、发动战争、派遣传教士就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互为依存的主要手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遣部队,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涌入中国的沿海和内地,也来到了地处西陲的甘宁青地区,充当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西部偏远地区的先锋。一1878年(光绪四年),天主教罗马教皇派遣比利时籍韩主教率数士进入甘肃传教。首先在凉州(今武威)设立了教堂和学校。同年,英国传教士在秦州(今天水)购买土地,修建教堂。于  相似文献   

8.
<正>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的大炮加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国大门之后,世界列强接踵而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军攻陷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其内容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规定保护“基督教”在华的各种活动,允许他们的传教士在全国各地建房、传教。 同治九年(1870)六月十一日,在天津的外国传教士,残害我国儿童数十名,激起公愤,人民捣毁教堂,惩治了传教士,酿成震惊全国的“天津教案”。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前,仅湖南省境内,就发生了临湘、衡阳、来阳,衡山、常德,澧州、湘潭等地教案。咸丰十一年(1861),衡州与长沙  相似文献   

9.
段书赞 《历史学习》2004,(10):10-10
一、侵略者的贪欲是战事再起的根本原因为扩大侵略权益,1854年初,英、法、美三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曲解《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的有关规定,提出允许外国人往中国沿海和内地各城市并可购买地产、鸦片贸易合法化、改订税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一系列无理要求,结果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1856年,英、法、美三国再次提出,清政府再次拒绝,于是,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极端不义的战争”。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清政府忙于“靖内”,联军占领广州、攻陷天津、威逼北京,清政府被迫议和,1856年6月,…  相似文献   

10.
1834年8月1日,第一个来中华帝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Rev.Robert Morrison)在广州病逝,这一消息在欧美各国传教士中引起很大反应,不少人发表悼念文稿,赞颂马礼逊为基督教传教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广州周围的英美等国传教士和商人“为了永远铭记他所建立的功绩,于1835年1月发出倡议,决定成立马礼逊教育会(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这一倡议很快得  相似文献   

11.
相传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对买主说:你们无论是买我的马,还是租我的马,价格都便宜,而且可以随意选马。霍布森的马圈大大的,马匹多多的,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来买马的左挑右选,不是瘦的,就是赖的。因为选择只能在门口,这个空间就小。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12.
李阶华  梁明 《江西教育》2004,(13):95-9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基督教会卫理公会在中国沿海沿江开放城市创立了一批教会学校。1867年夏天.美籍卫理公会传教士赫尔利和陶里从福建来到九江,在九江租界地城外土桥口建立了九江乃至江西近代史上第一所有着现代意义的学校——“埠阆小学”。1872年,美籍卫理公会又选中了南门口甘棠湖畔肖家街一带为校址,并在新校址上广植花木,开辟操  相似文献   

13.
邹流芳老师撰写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了吗?》一文(参阅《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对中学教材所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参阅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第16页)提出了质疑,认为“英国并没有向中国倾销商品”。本文结合有关史实,谈一谈与邹老师不同的看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之“说”,并非教材的偏见,也不是一家之言。中华书局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史》也谈到:“(19世纪)从60年代到80年代,列强凭借着他们从不平等条约中所攫…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阅读》2005,(1):42-46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1842年为打开中国的市场,以中国人民发动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又于1856~1860年,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以及《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这一阶段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包括发动战争、开辟商埠、控制海关等。侵华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宁波作为一个开放时间较早的港口,在历史上对外交流一直相当频繁,在近代也是受西方影响较早的地区。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外经济交往上,还体现在西方宗教的传播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后,宁波作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而通过《望厦条约》和《黄浦条约》,西方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利。宁波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传教士到此。他们在传教过程中深入观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民俗、医疗、慈善机构的活动等,向西方世界介绍宁波,介绍中国。在这些传教士中,本文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到宁波来的基督教传教士美魏茶在宁波的活动做个案分析。通过他的书信及著作来分析他对当时宁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力求了解传教士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看法,并以西方人士之眼透视中国清末的社会百态。1美魏茶的宁波之行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ine),受英国伦敦差会派遣,到中国大陆传教。在宁波驻留七个月(1842年12月7日至1843年7月7日)。在此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了解宁波当时的各个侧面,写下了许多文字。在宗教宣传方面,曾在宁波发表《乡训五十二则...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魔爪伸向中国的堂奥腹地,洋纱、洋布等洋货的输入与日俱增,严重冲击着土货的销售。在总体上,中国贸易入超和财富外流的情况很严重。面对财富日益漏卮的情形,张之洞深感振兴商务的重要性,其思想汇入当时的“商战”思潮。其“商战”思想的主旨是“开利源”以“塞漏卮”,具体内容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教版·实验修订本)在介绍协约国家集团形成时,提到英国在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的形成表明英国的对外政策有了重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杨洁 《历史学习》2004,(12):13-13
在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出现了“修约”(第10页)和“换约”(第12页)两个概念,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对此不甚理解,现浅析如下:“修约”即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所订条约。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掠夺海外殖民地。在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中有12年后修约的规定,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利益“一体均沾”的条款,也享有修约的权力。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国利用清政府正在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先后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其主…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后广东人民反对英国租地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建立租界的第一次斗争。“租地”(“居留地”)和后来形成的“租界”,在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奴役和掠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殖民者蓄意攫取租地权,义律和琦善谈判草约,璞鼎查在南京议和,他们都曾提出这种要求。不过没有达到目的。南京条约签订后,璞鼎查在上海、宁波进行租地活动,也没有成功.璞鼎查回到广东,就将1842年十二月发生的焚烧洋馆事件,作为“自行择地建屋”的借口,正式向广东当局提出要求。1843年十月八日,璞鼎查和耆英签订了“善后事  相似文献   

20.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增设开放了汉口、九江、南京、等通商口岸,英国在各个口岸可自由通商,并允许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可以自由传教等。本论文试图通过异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九江开埠后基督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的研究为切点,来分析西洋音乐最早是如何传入江西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