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春的哈尔滨凉意沉沉,雨季未到,然而我却先于雨季听到了隆隆的雷声,看到了飘逸的细雨,感受到了它的清新和滋润。这雷声,是著名为“雷“的作者带给我的,他就是贾大雷。  相似文献   

2.
薛宝海 《视听界》2007,(2):109-109
腊月28(2月15日)晚上,我收拾行李,准备坐23点的火车回哈尔滨。这时,北京二套的《星夜故事会》正在播郭德纲新创作的大型相声剧《唐伯虎点秋香》,从晚8点播到晚10点,把我愁坏了,我可是逢他的节目必看。然而要去火车站,只能看到9点半。几天后在老家的表弟告诉我,北京卫视重播了.我又没赶上。  相似文献   

3.
品格的力量     
在我们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局一楼大厅里,新近矗起一尊汉白玉基座的人身铜像,每天进进出出的哈尔滨广播电视人都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他的景仰之情。他叫赵乃禾,1945年8月15日,日寇降投后,身为播音员的赵乃禾自发带领中国职工制止了日本人的破坏,保护了广播电台。1945年8月20日,赵乃禾联系、配合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红军接管,使哈尔滨广播电台成为新中国第一座地方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4.
我所认识的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0月17日惊闻于鸣镝先生仙逝,很是惊讶,继而遗憾.惊讶的是,2005年10月还听我哥哥毛赣鸣说他去了一趟大连,并到于老先生的府上拜访了他,我还看到了他们在于家客厅拍摄的合影,看上去他是一个很健康的老人,一副斯斯文文的学者模样.  相似文献   

5.
1984年6月27日下午,文化部在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进入最后一个日程:由出版局副局长宋木文同志做总结发言。他以如下的期望结束了自己的讲话:“看到今日出版工作的大发展,大家常常提起长沙会议。过几年,出版改革的路子打开了,出版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到那时,如果大家也能想起哈尔滨会议,想起1984年的哈尔滨之夏,那我们这次会议就  相似文献   

6.
就在松原市接到上级关于松花江发生污染的通知时。他们已经看到江面上漂着粉红色的泡沫。哈尔滨停水4天,各方支援源源不断,而松原市停水6日.却少人问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信息系统工程》2007,(9):99-99
每个人都会遭遇人生的瓶颈.企业也是。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小企业在耗尽?精力和资本后得不偿失,而最成功的专家在创业之路上走得也并不顺利。  相似文献   

8.
我创作的新闻漫画《洪水滔滔见真情》,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那时,我在黑龙江日报社工作。因为是全省报界首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黑龙江日报在报眼位置发了消息,许多同行也表示祝贺。1998年夏秋之交,嫩江、松花江遇特大洪水。几周之内,凶猛的松花江水势暴涨2.73米,超百年一遇的洪水浪及哈尔滨城下。在松花江哈尔滨段突破警戒水位后,我几乎每日都带着面包和水,穿着救生衣,开着自己的破吉普车去抗洪一线采访。那时,天天目睹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官兵与洪水鏖战的感人场面,处处看到广大干部和市民同心同德全力支前的…  相似文献   

9.
2004年的隆冬时节,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记协外事工作会议上,记者见到了他。这是一位严谨干练又不乏平易与热情的人,在他身上你随时可以感受到外事新闻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我们的谈话开门见山。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专修科,最近在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成都七城市招考了八三级函授生。三月十日,北大哈尔滨函授辅导站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为本届哈尔滨函授生举行了开学式。大会由哈尔滨函授辅导站付站长、省图书馆付馆长李修宇同志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新录取的来自省市图书馆、高校和科  相似文献   

11.
黄河 《新闻传播》2006,(8):I0002-I0002
黄河,黑龙江日报离休干部。参加革命工作前,他就有绘画的爱好;参加革命后,当上了记者,忙着采写,就把绘画搁下了。离休后,上了哈尔滨老年大学,又重拾画笔,并对绘画产生极大兴趣。他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的书画展,井得到奖励。  相似文献   

12.
认识宏波,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事,那时我刚从北大荒面来.在哈尔滨日报编辑部评论部安下了一张桌子。我们正办“大家谈”专栏,常有通讯员来送稿,这其中有一位英俊的少年,他的脸上写满笑意,眼睛明亮,总是闪烁着问询的目光。当时,他是林业部门一个企业的通讯员,他的热情、勤奋和悟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正赫尔穆特·斯特恩(Hellmut Stern) 192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的犹太家庭,5岁学习钢琴,9岁学习小提琴,从小具有音乐天赋。1938年12月与父母一起抵达上海避难,后转赴哈尔滨,在那里继续学习音乐,17岁就进入哈尔滨交响乐团。1949年,他与父母移居以色列,在那里加入以色列爱乐乐团,后加入过美国和德国的多家乐团,最终成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他多次重返中国,访问"故乡"哈尔滨和上海,进行演出和讲学,并资助许  相似文献   

14.
1932年初冬,天气格外的寒冷,白色恐怖和严寒同时笼罩着哈尔滨。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水灾肆虐后的哈尔滨满目疮夷,一片凄凉。这个时候,组织上决定由23岁的魏拯民接替张贯一(杨靖宇)担任哈尔滨临时市委书记。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组织上为他找了一个“家”,一对年轻的反日会员夫妇成了他的表哥、表嫂。表哥叫刘寿山,28岁,是一位憨厚正直的铁路工人,表嫂叫董秀珍,26岁:他们有一个3岁的女儿叫小红。  相似文献   

15.
以何为鉴?     
以何为鉴?王再承某新闻单位有一位记者曾在同事间发牢骚:“他妈的,如今记者掉价了,连人汽公司都不买帐了。”问何故,他说,他等公共汽车回家,车子看到他就不停,他经常是躲在大树后面,看到车子停住了才忽地蹦出来。对他这种掉价之感,同事笑了。当然,别人没忘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4月15日受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邀请到哈尔滨讲学。在讲学间隙,本刊记者就当前新闻学科建设和新闻业改革发展中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独家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21日,我国著名的民间体育活动家、哈尔滨环球体育俱乐部创办人阎庚华为挑战珠峰而牺牲整整一周年了。我因采访认识他,后又与他相交近二十年,在这些日子里,与阎庚华相识、相熟的往事连连浮现在眼前。 A 1983年,我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当记者,那时听说有一个哈尔滨青年从哈尔滨徒步跑到了上海,迎接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这件事对我很有吸引力,就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去采访他。阎庚华当时在大学的食堂当炊事工,他身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撒贝宁摘取了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的桂冠,不管在此之前主持《今日说法》栏目,还是夺冠之后,撒贝宁总给人以聪明、机智、真实自然的印象。你看到他,总感觉到他没遇到过什么挫折,他不需要别人为他做些什么。在他的言行中,你会看到智慧火花的闪烁,青春自信的流露。其实,撒贝宁的内在与外在形象也相得益彰:不算太高的个子,不算太大的眼睛,略微显瘦的身材,匹配在一起。当我第一眼看到他时,就想起一句电视栏目的定位语“浓缩人生精华”。寻找艺术的感觉 一谈起撒贝宁,不得不说说他的求学经历,因为它实在耀眼…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全国城市出版社年会期间,有幸看到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药海》。虽是匆匆翻过,却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本大书。全书精装  相似文献   

20.
李鹏 《今传媒》2005,(9S):101-103
他演绎了太多的角色——学者、商人、产业整合者和资本操盘者,也有过太多的称呼——大富豪、资本大鳄、中国摩根、中国索罗斯。由于无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他终于把自己迷失在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