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留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最近一个时期,人民日报的版面编排有了很大的改进。其中很显著的一条,就是常常在一些新闻前面标有引人注目的提要。笔者认为这值得提倡,因为它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新闻督查”,顾名思义,就是党委和政府运用新闻手段对重要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以达到落实的目地.“新闻督查”这个概念,可能在已有的新闻学名词中不曾有过.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中,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事实上存在着“新闻督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在阅读全国一些报纸中,看到出现了一个醒目耀眼、富有魅力、为报纸增辉的新闻新品种——“新闻故事”。什么叫“新闻故事”呢?我认为,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的新鲜过程和感人情节。“新闻故事”,不同于一般其它的小通讯、小故事。它首先突出了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新意。具有四强(新闻性强、新意感强、针对性强、故事性强),两广(社会面广、内容范围广),两短(情节过程短、文字篇幅短)的特点,是介于通讯和消息之间的一种小型的“边缘体裁”。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就是具有新闻性和带有新闻形式的成份而写出来的故事。它依靠时间新近的独特,给读者欣赏上以引人的兴趣;它  相似文献   

4.
广播新闻节目,一般先要播送“内容提要”。一条新闻能不能吸引听众,这个“提要”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因此,编写好广播新闻的“提要”,是广播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广播新闻提要不同于报纸新闻的标题。广播新闻提要常常是根据人们谈话的规律和习惯,用简短的语句,适当的停顿、间隔,以及不同的语调来表达内容的,而报纸新闻标题则  相似文献   

5.
广播新闻节目,一般先要播送“内容提要”。一条新闻能不能吸引听众,这个“提要”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因此,编写好广播新闻的“提要”,是广播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广播新闻提要不同于报纸新闻的标题。广播新闻提要常常是根据人们谈话的规律和习  相似文献   

6.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在同一位资深的老记者聊天的时候,很有兴味地听他讲述当年深入老百姓中间,采写“满是露珠”的老百姓新闻的往事。从他的言谈表情中,我发现,那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时候,他们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矿山,同普通老百姓交知心朋友,及时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老百姓有什么知心话都愿意跟记者谈,记者由于对基层情况的了解.经常有鲜活新闻发表,当然地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陈影 《声屏世界》2004,(7):44-44
为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可听性,记者们将目光和话筒投向了广大基层群众,重视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这些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播音方式播出,往往会拉大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从采写到播出产生严重的影响力衰减。但如果让广播记者“说”新闻,直接  相似文献   

9.
经济报道,已经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我国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经济报道的重要性,早已被大家公认。怎样改革和改进经济报道,是新闻界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事情。我这里只想谈这中间的一个问题,即提倡多写“社会经济新闻”。什么是社会新闻?就字面来说,很难下定义。因为一切新闻都有其社会性,没有社会性则很难成为新闻。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切新闻都是社会新闻。但它有个约定俗成的涵义。在旧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新闻主要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反常事件,趣味性事件以及其他难登大雅之堂事件的报道。因此,“社会新闻”在50年代后期,在我国曾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报日评”,是新开辟的一个专栏。本刊是中国企业报协会会刊,为了搭建协会与会员间的桥梁,沟通协会与会员之间的信息,本刊邀请中国企业报协会有关同志,对企业报目前存在的问题、倾向以及好的做法、经验、撰写评论文章,每月发表一篇,供企业报的领导和编辑记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提倡短新闻     
近几年来,报纸上的新闻又渐渐变得长了起来。说得严重些,已经形成了一种“长风”。这种长风,突出地表现在国内报道方面。一条报道生产建设的新闻,往往长达两三千字。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像这样的长新闻,要不了几条就被挤满了。国际新闻虽然没有国内新闻那样长,但是严格地说来,也不够精炼。新闻过长、长新闻过多,已经成了通病。长新闻有什么不好呢?除了读起来吃力,看起来沉闷以外,主要是减弱了新闻的战斗性,使报纸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因为:一、新闻长了,占的篇幅多,篇幅占多了,报纸版面上容纳的条数就会少;二、新闻长了,写作过程就长,生产过程长,在时效上自然就要慢;三、新  相似文献   

12.
国际时事电稿,即国际时事新闻在报纸上特别在地市小报上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轻“国际”重“国内”似乎成为不成文的规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斜”呢?一些总编辑和夜班编辑有一个“总而言之”的“理由”:国际新闻读者不喜爱,读者是我们的“上帝”,“上帝”不乐意的事情,我们当然绝不去干。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用老眼光看待新时期的读者,显然过时了。笔者曾亲历这样一件事,湖南省邵阳市盛产茶叶,年总产量约一万吨。邵阳红碎茶历来出口美国等美洲国家,这对比较贫困的山区农民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入,但从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后,美国对我采取所谓制裁,停止向我进口茶叶,结果造成该市去年茶叶大量积压,约有60%的茶叶销不出去,茶厂亏本难熬,农民叫苦不迭。一段时间,一些山区农民,特别是全市150多家乡镇茶厂的头头们,很关心报纸上的国际时事新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要提倡一点风格和“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段历史与一个现实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思想大解放和经济大开发,新闻改革蔚然成风。其时,在湖北新闻界尤其是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社中,新闻写作同时呈现出多种风格,并自然形成两种“流派”:一是以聂斌先生等人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引起了并将继续引起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毫无例外地经受着这场伟大变革的洗礼。从思想观念到运行机制,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面临着许许多多未曾遇到的、有些甚至是很棘手的问题。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为新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协主办的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取得了成功,颁奖会开得隆重而热烈。这是当前新闻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必将产生广泛影响。正如到会祝贺的中央领导同志说的,这是一种好形式,希望今后能继续开展下去。现场短新闻,本来是新闻工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宣传方法,为什么今天要大力提倡,并专门拿出来评奖?道理很清楚,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多写现场短新闻,报刊、电视、广播中多登、多播有现场感的目击式新闻。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前提下,如何使我们的报刊、电视、广播办得生动、活泼,这  相似文献   

16.
17.
如何使新闻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问题,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和媒体的竞争力强弱。  相似文献   

18.
杨会飞 《视听界》2011,(2):62-64
新闻栏目是地方电视台追求媒体影响力的立台之本。纵观当下国内电视频道的主打新闻栏目,具有一定的共性:时效性强,在注重权威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讲究贴近性。但是,由于我国的频道资源很多,常常会有数家地面电视频道同时制作播出类似的新闻节目,新闻素材的同质化和播报方式的雷同化使得观众日益审美疲劳;由于网络的普及,许多年轻观众逐渐习惯从网上获得新闻;  相似文献   

19.
鲍小梅 《视听界》2004,(4):79-79
记者时常有这样的苦恼,稿子写好之后,回过头一看,所写的人物不鲜活、不生动、不感人,就像一道菜缺了点什么,总感到不够味。该如何补救呢?有的记者的招数是,给新闻弄些“作料”,紧要处加一笔浓墨,关键点添抹一重彩。看起来色香味俱全了,但它触犯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代文章大家的作品,都很重视开头和结尾,形象化的说法叫“凤头豹尾”。凤头,言其玲珑多姿,华丽多彩,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豹尾,比喻刚健有力,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新闻要写好导语,把最新、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这已是众所熟知的规律,但对于写好新闻的结尾,却往往被记者、编辑所忽视,软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