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本文以中日都市文学的源头、当代都市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当代都市文学流派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了中日当代都市文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契合本土众生的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离不开与本土文化元素的嫁接融合。大量本土化、当代化的诠释和发展方使慧灯永续,法水长流。其中更易于被接受的文学形式就不自觉地成为了佛教渗入社会底层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佛教经典中目连救母故事及其变文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佛教是如何借助文学外衣逐渐成为民间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与思维乃至语言素材构成的重要有机成分,并最终由佛堂真正走入了民间。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文学史是西藏僧人在佛教实践活动中创造文学的历史。藏族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几乎都涂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文学历史上,许多著作兼具历史、哲学和文学特征于一身,而且作者本人亦是僧人兼文学家、诗人、思想家,这种共生现象比比皆是。这是藏传佛教文学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文学里,本生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些本生不仅与印度民间文学有联系,而且与各个佛教派别特殊的宗教思想、文学传统、文学趣味有密切关系。比较梵语、巴利语、藏语、汉语佛本生《啄木鸟本生》,可以十分明显地见出这些特性。  相似文献   

5.
释家文学与佛教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学理上说,二者是不同属性的概念。释家文学文献类型多样,分布零散,遍及内典和外典。释家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羽翼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释家文学研究的旨趣和思路,既要贴近特定的历史语境,更应立足于佛教制度和佛教精神去观照释子的生活史、心态史和精神史。  相似文献   

6.
叙事文学是一古老而传统的文学形式。与传统相比,当代叙事文学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法,在情节的叙述、艺术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演绎出了更为开放、更为灵活的个性。鉴赏叙事文学作品,首要任务便是充分把握当代叙事文学的某些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宋两代是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从文学、哲学、艺术和风俗四个方面,详细叙述佛教对唐宋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社会化和习俗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当代壮族影视文学已崛起于中国影视文学之林,但很少见到有对该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篇论文试图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从现代性角度,探索当代壮族影视文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槃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文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文学、文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文、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文学作品、文学观念、文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当代作家。具体表现在其作品直接为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养分;培养了当代作家的文学兴趣,牵引他们在创作上进行多方的尝试,丰富着当代文坛的创作格局;影响着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学流派中的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影响着当代众多作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1.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文学因其独特的风格,成了文学殿堂中缤纷多彩,令人赏心悦目的一道风景。藏区文学亦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奇特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作为笃信佛教的民族,藏民族的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在较大程度上都受到佛教影响,使藏族文学于独特的民族风格上再添了一份神秘和玄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六朝僧著地记,是魏晋时期佛教宗教精神与本土地记文学结合的产物。作为本土僧众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类佛教文学体裁,僧著地记将佛教义理与文学风尚相融合,寓佛理深意于地理事迹,合宗教精神于文字辞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柳宗元的各种佛教文学体裁作逐一的分析,发现柳氏善于表现禅境、说理辩驳。比较突出人物形象,形式多且具一定的艺术性,尤以禅诗、寺院记及佛教寓言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虚构的力量: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毕光明、姜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本书从纯文学的角度,对以”新时期文学”为重点的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包括带有文学史性质的对文学现象、思潮的评述,当代作家、批评家的专题研究,以及对当代某些重要文学文本的解读、阐释。全景描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凸显了将历史批判、人性剖析与艺术想象、形式创造融为一体的文学理想,论证了纯文学以想象性的内心生活证明人的自我生成本质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确证人类精神价值与推动语言艺术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文学评论研究中价值判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在编撰的过程中,不仅袭取了中国佛教文学,而且对中国的儒学典故也加以了利用,并通过比附的手法,将儒学典故这一文学元素改造成为佛教的内容,为宣扬佛教教义服务。文章以"孟尝七善"这一典故的出典及其使用意义为考察对象,揭示《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文学泛化时代的想象力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较之近、现代文学体现出很多不同,表现出文学样态的多样化、文学创作主体的泛化、文学思维和技法的幽灵化以及日常生活符码化思维的渗透等新特点,当代文学进入了文学泛化的时代。关于文学想象力萎缩的问题必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加以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想象力萎缩既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原创力匮乏的表现之一,也是文学泛化背景下非文学领域与文学互动而引起的非文学想象力方式对文学想象方式影响的反映。当代中国文学并不缺少想象力,而是缺少符合文学这种特殊的语言审美艺术特质的优秀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用典和比喻是北朝石刻文学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这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其修辞上的提升效果强化了石刻文学的赞颂功能,造成了句式整齐、节奏和谐的语言表达效果以及典雅、壮丽的审美特征。二者的结合所造成的"喻典",使得其修辞功能更加多样、强烈。在佛教石刻文学中,带有宗教色彩的典故和比喻又呈现出佛教文学在表达过程中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