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技击术,经过太极先辈几百年的技击实践,逐步形戎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它那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妙技,不知迷住了多少武术爱好者。由于近百年来,太极拳不断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化,追求技击妙技的人少了,技击中能够随心昕欲地使用太极拳法的人更是凤毛鳞角。今天的太极拳爱好者,只能在书本上领略前辈们神奇的太极功夫,  相似文献   

2.
有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寿命原本应该是其生长期的六倍,几乎所有家畜都符合这一客观规律,除了人类和长颈鹿之外。人类和长颈鹿的生长期分别为20年和6年,但两者的平均寿命却分别只有70岁和15岁,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的120岁和36岁的理想寿命。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水平运动不够是其中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的功用可以发挥在养生和技击两个方面,这是人所熟知的。但在早期,杨式太极拳架就有养生架(又称练架、行功架)和技击架之分,人们就未必都知道了。据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讲,目前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就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养生架,注重内功修练,培养内气。使内气和外形互相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一般讲,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及其他。  相似文献   

4.
李秒丰 《武当》2008,(4):13-14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技击格斗是它的本质功能,其它功能都是为技击服务的,或是在技击功能基础上的引申和转化。尽管人们可以把太极拳当成健身养生的方法和手段去练,但健身养生不等于练拳,练拳乃是以健身为基,养生为终,御敌自卫以为用,其目的依然在用。拳属武人于兵,兵者战之用!真正的拳者,就不能止于健身养生,还要研究技击,训练散手。  相似文献   

5.
梅墨生 《武当》2007,(8):38-39
关于内功毫无疑问,太极拳既有健身作用,又具技击妙用。以养生健身为目的的练法,与以技击搏斗为主的练法自然不同。太极是理,太极拳是体,太极拳法是用。而太极拳功是兼有体用的,用于健身和用于技击都可以,关键在于练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武术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谓,此语主要是针对养生而言——你练武一辈子,如果只会耍弄拳脚而不懂内功,很可能不养身反而伤身,不益寿反而折寿。关于这一点,历来武者验证已多。  相似文献   

6.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7.
马国相 《中华武术》2002,(10):29-29
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的功夫,就等于有体无用,就不能称之为武术,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性命双修,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技击是全面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客观的。要达到技击境界必须经过长期练功(包括内功)的锻炼。  相似文献   

8.
袁康就 《武当》2011,(2):36-37
听劲是指武术技击动作中接触对手的灵敏度。这功夫是当敌我对峙,我能透过瞬间的接触,预断对手出拳的强弱与方向,又在这瞬间把讯息传入大脑,在电光火石之间作出反应,完成攻防的动作。提到听劲,很多人想起太极拳。太极拳无疑注重听劲,但这技巧其实是所有武术的必要条件。任何武术在肢体碰触当中都需要极灵敏的触感和反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的健身养生功能分析,阐释了武术散打在健身养生中的价值应用。目的在于为探求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健康内涵和养生价值,揭示人体技击运动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结论认为:武术散打训练能够提升人体机能、素质,但在养生价值上的应用尚需开发,需借鉴练养结合的传统技击,从而达到康强的健康要求,实现“天人合一”及和谐健康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0.
沈明 《武当》2023,(1):7-8
<正>当今,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健身功能强,技击功能弱。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在几百年前,冷兵器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是伴随中国武术搏击发展高峰应运而生的,其搏击理论深刻性、训练方法科学性、战略战术高效性,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并涌现出了以杨露禅(绰号杨无敌)为代表的一大批武术技击家,促使中国武术发展到高级阶段。太极拳技击性能强,主要有三个要素——胆、力、技。  相似文献   

11.
袁康就 《武当》2005,(10):29-32
当我们提到武当拳术,一定会想像它是一种以柔为主、且柔中寓刚的武术。这个观念的产生,之所谓“养生为本技击为末”,但此说法并非准确,取而代之的应是“养生与技击二而一、一而二,它既养生又技击、既技击又养生”。这个说法的立论依据,是来自老子思想的“橐龠效应”。武当拳的养生与技击功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很多人抱有一种观念是,能够以技击伤人的功夫,都不与养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武术项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太极拳劲力主要受放松、身体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因素的影响。练习太极拳应以劲力为核心,从而提高太极拳的技击对抗、竞技观赏、健身养生等练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合理地安排饮食、科学地进行大脑思维的训练、掌握经络保健的方法、保持适于自身的最佳体重、加强自身免疫能力,是作者谓之的"人类寿命五步规划”这是人类开启长寿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吗?看了下文,请读者自度。 人的个体寿命究竟有多长?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每个人又都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大年龄.因此提出对寿命的规划,似乎可能性十分渺茫. 目前医学生物学根据婴儿细胞离体培养分裂代数估计人的极限寿命约为120岁.对比哺乳动物平均寿命是其生长期的8-10倍,人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其生长期为20-25岁,由此估计人的极限寿命约为120-200岁.人体科学的寿命论,还依据人类寿命随历史变迁,年龄段死亡率以及其他统计结果,估计人体寿命应为120-160岁之间. 但是现代的人们,发展中国家平均50-65岁,发达国家 平均65-75岁.远远未能达到上述指标.人们从事社会工作的退休年龄法定在55-60岁之间.因此也谈不上对自己寿命的规划.  相似文献   

14.
兼内外之功熔养生与技击于一炉因而锻炼功效卓著的太极拳,松轻均备,刚柔相济,技进于道,技通于神,这样一个受到百余年多层次人们喜爱的拳种,是怎样起源和演变的,于是究底寻根,这就是太极拳源流。它不仅关系武术的发展规律问题,武术套路的制订、修改和运用的问题,关系到怎样发挥其最大功效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大问题,不可不考察清楚。太极拳源流研究中,赫然可见张三丰问题,他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还是虚构依托的人物?或是虽  相似文献   

15.
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未来武术的发展,将朝着自然的武术、智慧的武术、艺术的武术3个方向发展。太极拳与推手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要形式。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7.
陈龙骧 《武当》2008,(10):20-21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拔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小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精粹,其技击、健身、养生功能已得到普遍认同。文章通过研究,使人秉着诗人的情怀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实现由"术"而进于"道"的升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人们心灵的满足与宁静以及生命之幸福,从太极的"形"与"无极"中寻找一种哲学启迪。  相似文献   

20.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