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同意《新闻知识》今年第1期上王清平、彭安怀同志的意见。我是县供销社秘书科副科长:“掌大印”的。稿件实行审稿盖章的关键弊端在于:(1)审稿者往往不知稿件内情,如是正面报道,草草盖章,实属走过场,如是批评稿件,不一定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读了《新闻知识》去年第11期李践同志写的《文责自负何必盖章》和今年第2期张源正同志写的《还是文责自负好》后,我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既要重视加盖公章,还要注重文责自负。  相似文献   

3.
符号学何用?     
每当提起符号学,总遇到如下追问:什么是符号?符号学何用?传统符号学给出最常见的回答是: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学说.它是一门方法论,用于分析符号表意行为,是人文学科通用的方法.然而,这个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并导致进一步的质疑:符号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们洛阳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了新闻报道协会。我们不大清楚,通讯员给报社或广播电台写稿,是否必须经过通讯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盖章方可寄出?请答复。洛阳市工人文化官周明耀明耀同志: 你提出的问题,也有通讯员来信询问过。在未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谈谈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以及如何杜绝新闻失实问题。这个问题清楚了,要不要盖章问题也好回答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话一点不夸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发给新闻单位的稿件一般都盖有公章,以证明稿件所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可信的。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稿件上的公章却起不到证明新闻真实的作用。拿我台通讯员来稿来说,绝大部分通讯员写完稿件后只盖自己单位的公章,而不盖被采访单位的公章。有的县广播站把  相似文献   

6.
梁牛 《新闻三昧》2006,(4):17-17
据某媒体报道,南方某省一乡村女教师,为供3个弟弟上学,竟瞒着家里人长期靠卖身筹集学费和偿还家庭债务。她周一至周五在乡村学校教书,周六和周日到城里卖身,直至两年后道德的自责与身体的病痛行将压垮时才停止卖身生涯。呜呼!读了这则新闻,谁不为这位“卖身供读”的女教师爱恨交加!据报道,这位女教师家境贫寒,2001年中专毕业后当上了一个乡村小学的代课教师,自己生活非常节俭,省下工资作为3个弟弟的学费。后来父亲患病做手术又欠下许多的债。2002年春节前,她瞒着家里人“豁出去了”。此后这样的日子被她形容为“周六到周日是魔鬼,周一到周五…  相似文献   

7.
古书解释说:亭者,停也,就是供人们休息之用的建筑。因此,亭在园林名胜中不可缺少。相传夏代即有启巫事。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国间交往频繁,许多大道上都修建了亭,以供商旅、使者休息住宿2用。又由于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为了传递命令、通报军情等需要,亭这种建筑又被当作军事工程来修建,后来成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作亭障、亭候、亭燧等。亭还有传递文书邮件的功能,称驿站、驿亭等。古代“亭”何用?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来,我很在意整理身边的物件,譬如时刻保持鞋架的整洁或是书架的一丝不苟.我没有沽癖,也绝非爱做这些与趣味或诗意毫无关系的事情.挫折与谦卑在镜子的死角或侧翼,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细节,善待它,它就能成为阳光或氧气,滋润自己,让心沉下来、慢下来、静下来,令坚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我赋予的习惯,一种  相似文献   

9.
宁滥勿缺     
朋友罗拉在某次饭局上看着成双成对的人儿顾影自怜,说自己对感情的看法是“宁滥勿缺”,急需找个“活的,男的”,引得闲人马小燕的同情心泛滥。  相似文献   

10.
近来阅读报刊,常见一些文章(非专业科技文章)中出现一些英文单词.这种做法不仅使不懂英文的普通读者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同时也有悖于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由名人名家署名顾问、主编、审订或作序、题词、题签的书,越来越多了。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奇奇怪怪的编委会名单,更是花样翻新,莫名其妙。对此种种,读者早已是议论纷纷了。议论些什么呢?无非是亦喜亦忧。喜的是,许多名人名家,关心出版事业,为繁荣出版事业而勤奋地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一些德高望众的名人名家,以耄老期颐之年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大战又将打响。鉴于办什么样的报刊,怎么发行,事关广大读者的切身利益,故笔者作为一名读者不揣冒昧对此进一言:禁滥散,慎扩版。禁滥散。7月18日,中纪委、中宣部、农业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等单位已通过联合召开报刊治理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了治理部门报刊滥散,制止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工作。中央相关部门主动抓治理部门办报刊滥散等问题,广大读者举双手表示欢迎。然而由于这件事已抓过几次,有的部门办的滥散报刊呈越禁办得越“红火”的态势,故笔者仍有杞人忧天之虞,热望各地方主管部门对那些部门办的主要靠摊派发行…  相似文献   

15.
时下,无论走到哪个机关、单位,办公楼前都塞满了各式公用小车.真是车满为患,如要细算这笔浪费的资财一定也是十分惊人!我们天天在喊什么"转变作风"之类的口号,可做起来却与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难道坐着不该自己坐的公车奔走四方,我们的公务人员竟不觉得脸红心跳吗!  相似文献   

16.
一位优秀的中年教师不久前因病故去。说起他的死因令人痛惜,原来他患银屑病(牛皮癣)多年,时犯时愈。今年夏季,他的银屑病又突然加重,为此,他忧心忡忡,唯恐穿短衫短裤露出不堪入目的皮肤。他四处求医,一位朋友告诉他,“白血宁”对治  相似文献   

17.
百度新闻标题最美,0.096秒可以找到相关新闻约110,000篇: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奶奶、最美新娘、最美天使、最美校花、最美女孩、最美清洁工、最美爷爷……最美××之滥,暴露出传播语言之匮  相似文献   

18.
有家报纸推出一组20多岁的年轻人写的散文、小品,读之不乏清新,也很显稚嫩。然而,在对作者的介绍中,编者却一概地封他们为“作家”,查《辞海》,“作家”,乃指“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可看遍对这些“作家”的介绍,除有一人是发表过几篇作品并有一篇散文曾获得过某刊物的奖励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也未发现他们是任何一级(哪怕是县市一级)的作协会员,多效不过是刚涉足文学领域的习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条战线的评选好新闻活动越来越多,一到年底,评奖的通知书似雪花般的飘进报社,名目繁多,什么“计生”、“环保”、“政法”、“科技”、“社教”,以及“政协”、“人大”、“妇联”、“工会”等口的文章,均得评奖。难怪有人要说:当今新闻界千姿百态的评奖猛于虎。这种多层次的评奖活动,除非调动所属部门、记者和通讯员写稿积极性外,其它别无好处。其弊端不少:一是降低了评选好新闻的标准和意义;二是干扰了报社评选好新闻活动的经常开展;三是浪费了大量  相似文献   

20.
翻开某省委机关报,读“本报讯”后面那一长串署名,心里很不舒服。一篇百字简讯,也是两三个署名,甚至4个或5个的也有。如2004年9月30日该报A1版《我省第四届花博会开幕》,一篇200字的新闻,就有4个署名;9月3日A1版一篇消息有两个记者,3个通讯员,共有5个作者,600字的新闻,作者署名加上身份就占了18个字,通讯员姓名是删姓取名。最近,我对该报10月19日C1版上发表的11篇“本报讯”的署名作了统计分析,署名1人的3条,占27.3%;署名2人的3条,占27.3%;署名3人以上的5条,占45.4%。一幅新闻照片署名3人,由1名记者和2名通讯员“抬着摄影”的?上述分析,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