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害问题是月相 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仔细琢磨,要害问题是月相定点与不定点。试想:初吉为朔,定点的;既望为十六,定点的;“三日曰朏”,是定点的;焉有既死霸、既生霸为不定点乎?将《汉书·世经》有关文字粗略(还不必细细)校读,就可明白,刘歆表述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文中描述不同时期不向阶级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情景时时可见,其中涉及“衣”(即“服装”)的词语极多:从服装的类别来看,便有衣、裳、裙、裋、膝裤、袴、衫、褐、半衣、袜、襦、裈褐、袍等;从著装者的身分等级的规定(即所谓“服制”)来看,就有衮、冕衮、黄袍、命服、章服、补服、花衣、蟒袍、朱紫、  相似文献   

3.
关中方言词语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汉语词语。对此尚未有人予以重视。今笔者试就关中一些方言词语,略作考释。匍匐关中方音作[P′a24P′u]。《说文》卷9:“匍,手行也。从勹,甫声。”“匐,伏地也。从勹,畐声。”段玉裁注:“二篆可合用,可析言。”《释名·释姿容》:“匍匐,小儿时也。”意谓小儿未习步行之先,以手伏地而前。今关中方言即用此义,如言“碎(小)娃慢慢儿向前匍匐。”  相似文献   

4.
寄语HPES     
针对“健康(H)”、“体育(PE)”和“竞技(S)”等词语使用混乱的问题,从其词语的真义出发,对竞技的属性及其内涵和外延、体育的意义,健康的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揭示由于用语使用不当而导致思维混乱所产生的症结,提出通过语言习惯运用的改变,来达到对思维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一、缩略词语的定义关于缩略词语的定义,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缩略词语是“普通话中由固定说法经过压缩和简略而形成的词语”①,这种意见对缩略词语的原式给予了限制,即原式必须是固定语。第二种意见认为,缩略词语是“从已相对稳固了的较复杂的词和短语中,直接或间接地抽取其主要成分(词素或词)形成简短的词或词语,表示与原复杂词语相同的意义”的一种词汇现象②。这种意见不仅对缩略词语的原式予以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即原式不仅是一般的固定语,而且是“音节复杂、结构复杂、构成成分较多”的固定语,并且还对缩略的方式和…  相似文献   

6.
1 《资治通鉴》卷 2 0 0永徽六年 (6 5 5 )十一月条载 :武则天杀王皇后及萧淑妃 ,“数见王萧为崇 ,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 ,复见之 ,故多在洛阳 ,终身不归长安。”这段记载与事实不符。《资治通鉴》卷 2 0 7长安元年 (70 1)十月条载 :“壬寅 ,太后西入关 ,辛酉 ,至京师 ;赦天下 ,改元。”长安三年 (70 3)十月条载 :“丙寅 ,车驾发西京 ;乙酉 ,至神都。”所谓 :“京师”、“西京”均指长安。此即为武则天曾返回长安的本证。2 《资治通鉴》卷 191武德七年十一月条载 :“丁卯 ,上幸龙跃宫 ;庚午 ,还宫。”《新唐书》卷 1《高祖本纪》…  相似文献   

7.
“三六九”的“三”,就是把整个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初读排障阶段,精读理解阶段和研读总结阶段.“六”,即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独立阅读的六种能力:汉字的认读能力,词语的选义注释能力,语句构造的理解和语意概括能力,文章结构和基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中心的理解、归纳能力,文章的鉴赏能力.“九”,是学生课堂“九步自学法”.(1)朗读课文,标节码,勾画生字词;(2)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组词;(3)查词典,对词语选义注释;(4)查找资料,阅读书中注解,了解文章体裁、作者和写作时代背景;(5)听写生字词;(6)分析文章思想内容;(7)划分段落,概括节、层、段意;(8)分析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英语表达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Figure ofSpeech)。所谓比喻,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喻体”是用作比喻的事物。“本体”是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喻词”是用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根据“喻体”、“本体”和“喻词”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比喻可以分为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hor)。  相似文献   

9.
一、在删减词语的比较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语感指导朗读课文时,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可以删除一些词语,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增强语感。如《祖国多么广大》一文的原文是这样的: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长江两岸,柳枝刚刚发芽,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删去文中的“已经”、“刚刚”、”还在”、“我们”这四个词,让学生把删减词语后的文句和原文进行比较朗读,学生经过  相似文献   

10.
详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祝福》写得明明白白,那短工对“我”的回答是:“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虽以反诘句说出,而语义则确定无疑:“穷死的”。然而,“穷死的”并没有准确答“怎么死的”问题,“穷死的”的“穷”是死的原因,而不是具体的方式。因此,可说是答非所问。祥林嫂“怎么死的”?在“穷死的”前提下,或因穷而活活饿死;或因穷而活活冻死;或因穷而冻饿交迫致死;或因穷而病死;或因穷——不但物质生活极端贫困,而且精神苦痛极深,以至难于承受——而自杀,这自杀或因绝望,或  相似文献   

11.
积累词语的目的在于运用,但积累了不等于会运用。架通词语积累与运用的桥梁,要从积累和运用两方面着力。积累要注重词语数量的充足性、词语记忆的深刻性、词语理解的准确性。积累词语的教学策略有:归类整合,系统积累;运用规律,长久积累;借助语境,准确积累。运用则要注重实践,主要策略是:及时运用、同化课文词语;创设情境,内化词语;适时盘点,激活库存。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用法,目前的语法书中所谈到的有四种:(1)用在定语之后作定语的标志,如“中国的命运已经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的手中了”;(2)附着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的”字结构作主语或宾语,如“应该注意的还是要注意”、“骑马的过去了”、“我要那个红的”;(3)附着在联合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糖啊豆啊饼干啊的摆了一桌子”、“买了些文具纸张什么的”;(4)和“似”组成“似的”,再和别的词语组成“……似的”的比况结构,作定语或状语,如“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很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更强调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总结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指导阅读、读出“味”来 阅读是理解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能理解。要教给学生阅读三步法。(1)初读课文,圈点生字、生词、难点、重点、关键词语。(2)精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大意。(3)研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的“死书”就是指那些长期滞留在书架上无人问津又未进行流通周转的图书。“死书”现象在各个图书馆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而在技术设备落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图书馆,“死书”现象就较为严重。“死书”现象使大批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因种种原因而借不出去,常年“躺”在图书馆的架子上,不能为读者和社会所利用,从而使图书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6.
在书面语色彩的词语中,特别是成语中,要用“作”。例如下面的词语都用“作”:作罢、作弊、作对、作废、作怪、作乱、作战、合作、振作、作壁上观、作法自毙、作茧自缚、作威作福、犯上作乱、逢场作戏、敢作敢为、孤军作战、胡作非为、矫揉造作、苦中作乐、令人作呕、乱作一团、默不作声、忸怩作态、认贼作父、始作俑者、述而不作、所作所为、为非作歹、兴风作浪、以身作则、装腔作势、自作自受在口语色彩的词语中,用“做”,例如:做工、做事、做媒、做梦、做人、做生意、做贼心虚、小题大做从词语的搭配说,“作/做”后面的词语如果也常作为动…  相似文献   

17.
提起文言文的阅读,不少同学的感受是“难”,心里有些“怕”。其实,关键要搞清楚“难”在哪里,“怕”什么。有些东西是心理作用,真正了解了其实并不可怕,但有些东西必须慎重对待,也就是说要“怕”。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不怕生词怕熟词。熟词,顾名思义就是熟悉的词,它有什么可怕?理解“不怕生词怕熟词”,首先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词义,有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变化的,如“人”“手”“心”“牛”“马”“大”“小”等;有的则是起了变化的——有的词语,古语中存在,现在已经消失死亡;有的词语,古语中不存在,是今天的新词;有的词语,古  相似文献   

18.
“既然”与“所以”连用,常被作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看待.比较有代表性的,要算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与此教材配套的《现代汉语习题解答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二者的连用有明确的解释,如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的“思考与练习”中有一个病句: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提要》是这样解说的:“这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这句偏句用‘既然’提出依据,正句说明推论出来的结果,故应将正句的.‘所以’改为‘就’,这样关联词语就搭配得当了,表意就明确了.”黄廖两位先生主编的这部教材,发行量大,影响极为深广.我们觉得只允许“既然”与“就”和“因为”与“所以”搭配.不承认“既然”与“所以”也可以配合使用,带有很强的人为性.“就”在结果句中,“所以”也在结果句中,从意义上看不出二者使用上的差异.从语感上来看,很难断定“既然”与“所以”不能一起使用,何况语感常常有个性差异.另外,“既然”不只与“就”搭配,还可与“那”“那么”“当  相似文献   

19.
漫话互文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20.
对前人倡导的“(词汇教学)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重视词语多义之间的深层联系的讲解的实际意义”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这样的词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词的概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