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课堂.课堂上的相互对话和倾听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在讨论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而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学会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能使教学中的对话丰富而深刻地展开,从而更好地达到课堂的互动交流. 一、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倾听条件 课堂倾听是一个相互的过程,是"异向交往"的对话.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抓住每一个环节,营造"异向交往"话语的契机,让学生倾听生命的花开,让教室润泽起来.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但是,长期以来,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高效率,期望课堂中出现“趣同思维”的“单向交往”或“双向交往”.扼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理应关注课堂中的“异向交往”。  相似文献   

3.
在认识论视域中,教学被看作教师向学生传授确定性知识的活动,致使教学过分迷恋科学知识而脱离了人的生活,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学是在师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以及师生相互的理解中显现并通过师、生与教学文本相互间的视域融合的方式不断创生的,是在师生共同欣赏教学文本以及他们相互欣赏的游戏中达成的。教学作为师生的一种存在方式,重新回归于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师生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日本哲学家、诗人垘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一书中对“交往”进行了分类: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他认为在这四种交往类型中,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在讲台上授课时,不管怎样,教师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来听取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的话语,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被教师忽略或排除在外,该学生就很难再有第二次发言了,因为无论谁都喜欢被肯定,不愿意自尊心受到伤害。可以说,在教学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  相似文献   

5.
郝焕香 《今日教育》2008,(12):30-31
课堂教学主要借助言语来实现.由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二者共同组成.是师生双方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外在的、物化的相互作用.要由一个人把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力。学生课堂话语权利的充分享有和运用.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物质基础.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使教师愈来愈沦落为"技术工匠",教育活动也日渐深陷于技术化、机械化、知性化以及工具化等误区,丧失了心灵对话与精神沟通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分享的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师生交往必须超越"技术理性主义"的旨趣,摆脱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的束缚,回归于真正的对话性实践。师生交往的对话性实践需要围绕认知性的对话、伦理性的对话以及社会性的对话展开,使三者从分裂走向融合,形成师生之间真实的、完整的对话,避免虚假的、片面的对话。通过认知性的对话、伦理性的对话以及社会性的对话的整体建构,师生交往将逐渐摆脱"技术理性主义"的遮蔽,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教育意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话不仅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更构成了教学交往的重要品性和灵魂.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对话"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章指出这种教学交往"对话"品性的迷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位,繁杂的训练和记诵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文章分析了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对话意识的高度淡漠,教师对教育权威的深度误读,师生生存交往的典型缺失,哲学解释学思维的严重缺位.最后,文章认为,回归教学交往的"对话"品性必须做到:树立平等意识,做到真诚倾听;淡化权力观念,重视内在权威;优化师生交往,构建生存关系;"悬置"传统的教学认识方式,以哲学解释学的思维关照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8.
目前必须进行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倡导并实践对话性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种话语活动,是以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为主线的、多主体参与的、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对话过程。对于对话性课堂教学而言,对话精神和原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要共同创造一个平等、真诚、和谐,具有互动性的,全身心投入的课堂对话情景。对话性课堂教学模式也呼唤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话理论与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必须进行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倡导并实践对话性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种话语活动.是以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为主线的、多主体参与的、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对话过程。对于对话性课堂教学而言,对话精神和原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要共同创造一个平等、真诚、和谐,具有互动性的,全身心投入的课堂对话情景。对话性课堂教学模式也呼唤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的课堂世界中普遍存在着话语霸权现象,教师话语霸权的产生是教师权威和异化的师生交往所导致的,因此期望通过重构课堂生活、淡化教师权威以及实施对话教学来实现从教师话语霸权向师生平等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拟从与文本对话角度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与文本对话的三种形式 ,及有效地与文本对话的教学途径 ,使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是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影响,首先要有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基础。"让学生走进老师的世界",我们通过开设心理校本课程的尝试,给师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模式。该模式建立了师生对话机制,培养了学生的移情能力,也为学生自主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打造了和谐健康的心理平台。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教学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对话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下进行知识的建构。但是,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状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则是直接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将远程电子会议系统应用到网络教学中,以及构建共同体知识建构的环境可有效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15.
按照“大平台,多方向”教学模式的要求,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分析形体的形状与位置和一定的图解能力为目标,精选画法几何教学内容,为工程制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双方平等交流自己探究问题、激发群体智慧的过程。基础课采用对话教学法,吻合学生修身过程,促使学生"崇其师而信其道",实现其教育目标。基础课对话教学可以分为观点辨析、材料理解、案例分析三种类型。教师要概述本章理论,为专题对话铺垫;灵活调控对话,促进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对话过程,提升对话效果。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选择一个合适话题,建立科学的对话成绩考评制度。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对话的前提就是个体间的平等和对个体的尊重,强调平等与开放。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内涵的词语活跃于人文主义者的视野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教育教学领域。对话理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8.
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ed Instru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师幼对话教学是近年来幼儿教育领域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它是一种弘扬主体性的、人性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师幼对话的开展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对师幼时话教学进行理性审视,并进而为公平、合理的师幼对话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合作者,同时又是引领者。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教师引领作用的倾向,如目标不清、放任自流;回避矛盾、不敢引领;缺乏导向、不善引领;价值判断模糊等,导致教学的低效。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片面追求学生自主、参与,忽视教师引领作用的倾向值得关注,教师的引领作用是提升对话意义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