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并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这些要从一年级抓起。金雁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突出了这一点。]师:(出示板贴画)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一棵大松树和一棵小松树,小朋友们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吗?(老师边说边板贴大、小松树画,板书课题)生:愿意!师:那就赶快翻开语文书,读一读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课文)[评析:教师以富有趣味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板贴画,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不仅…  相似文献   

2.
《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轻声词:  相似文献   

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相似文献   

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听到后批评了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文章以此告诉小朋友不能骄傲,要谦虚有礼。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则寓言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  相似文献   

6.
教材虽然是新的,但其中的理念不一定是新的。这是我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后得出的结论。其中有三篇课文(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就存在理念上的缺陷。不妨先将三篇课文抄录如下:《蘑菇该奖给谁》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对他们说:“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小白兔难为情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  相似文献   

7.
陆平 《小学语文》2009,(5):36-3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山上的小松树以为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他。海峡两岸均有版本将它选入教科书,一为大陆地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简称“苏教版”);二为我国台湾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国民小学教科书《国语》一年级下册第13课(简称“翰林版”)。  相似文献   

8.
孩提时的我,总是那么笨拙:吃饭时会突然忘记该用哪只手拿筷子;穿毛衣会糊里糊涂地穿反.前面领子高.后面低……于是,姥姥就在我毛衣的胸前.用绿线勾绣出一棵挺拔的小松树,米黄色的毛衣把绿茸茸的小松树衬托得格外耀眼。从那以后,凭借小松树的引导,我再也没有把毛衣穿反过。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解读《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  相似文献   

10.
汪芳 《河北教育》2009,(10):27-29
低年级语文教材以拼音和识字为主,课堂看似浅显无味,但其中仍有许多写景的美文,有《小池塘》、《雨点》、《春到梅花山》等可爱的童话故事,还有《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和《蚂蚁和蝈蝈》等充满哲理的小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仍然可以精彩飞扬。  相似文献   

11.
松树de眼泪     
陈丽虹 《小学生》2006,(5):22-23
yuan ye shangyou yi ke xiaosongshu xiaosongshu bu zhi dao原野上有一棵小松树。小松树不知道zi Ji weishenmehuizhangzaizhe li biedesongshukedoushizhang自己为什么会长在这里,别的松树可都是长zaigaogaodexuanyabianhuozheshi dou xie de qiao bi jian de xiao在高高的悬崖边或者是陡斜的峭壁间的。小songshujuede zhiyounayangcainengxianshichusongshujia zu de松树觉得,只有那样才能显示出松树家族的yingxiongbenselai a英雄本色来啊!  相似文献   

12.
正一、设疑导入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之间的故事。小松树从骄傲变成"惭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二、理解位置1.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里呢?(多媒体出示: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们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导入1.指名读课题。出示课件,"小松树"三个字偏小,"大松树"三个字偏大。(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2.(出示词语)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朗读。(一行一行地读)评:标题是文章的眼目,能够关照全篇,所以优秀作者总是精心提炼标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小松树"和"大松树"是文章所描写的对象,教师在做课件时故意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两个词的大小写得不同,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感受,为读好课题,为之后课文  相似文献   

15.
两棵树     
在一座风景区的山上长着两棵特别的树。一棵是松树,另一棵还是松树。 当它们还躺在母亲的怀抱——藏在松果里玩耍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读书人来风景区,走累了,便捧起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大声朗读起来。它们静下心细听,原来读书人正在读着的是《圣经》里的《马可福音》第四章:  相似文献   

16.
松树和杨树     
从前,有一位农夫家门口种着两棵树,一棵是松树,一棵是杨树。松树长得笔直、粗壮,杨树呢,又纤细,又弯曲。人们看见它们,总要称赞松树:“瞧,这苗子将来准能成材!”松树听了,神气地摇晃着身子,杨树默不作声。  相似文献   

17.
陈丽 《中学文科》2009,(13):61-61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环保教育。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松树金龟子》时,我是这样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  相似文献   

18.
放飞心情     
教室里不知何时多了一株盆栽小松树.那小松树有一人多高,长得生机勃勃的,上面还挂满了很别致很漂亮的小袋子.仔细一看,每个袋子上都写着一个同学的名字,数一数,不多不少,刚好和班上的人数一致.大家都很疑惑.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学会审视自我。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导书写"松"。)2.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这两棵松树分别住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20.
《松树金龟子》是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它虽然属于说明文,但却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法,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形象,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文艺笔法,懂得用词的准确、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之间的关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一、从观察入手,进行科学的说明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世人也盛赞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松树金龟子》简直就是一篇科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