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从东京出发”,是指由东京乘车前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指写作《藤野先生》的时间,“日暮里”,是一个离东京较近的小驿站。据考证“日暮里”在一九○五年正式诞生。但鲁迅乘车赴仙台的时间是一九○四年九月,所以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为什么对于“日暮里”这个地名目,直到廿多年后还记得呢?鲁迅没有说明。我以为这同样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  相似文献   

3.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正直、伟大、无私的日本学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散。作在章中记录下了东京与仙台间一处驿站的名称“日暮里”。时隔20余年,作竟然清晰记得,不能不让读掩卷默想。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究竟有何深刻内涵?李华年老师的《“日暮里”与“水户”发微》(《语教学之友》2005.1)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7.
正要去开课,让我选一首唐诗,我好像没怎么犹豫就选择了《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因为我心底里喜欢这首诗。日暮苍山远:苍山的辽远所营造的空阔感与日暮归家的愿望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旅途遥遥,中心摇摇。天寒白屋贫:在漫天的寒气之中,萧瑟的白屋更增添了旅人内心的惆怅,但也正是这白屋,又是旅人行走的目标。这里贫寒与萧瑟造成一种压抑感,目的是为下文犬吠之声张目。柴门闻犬吠:这是全诗情绪上的陡转,犬吠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期,中国古代诗歌进入承上启下的新阶段。本文试以日暮情思为对象,浅述了这一抒情模式对诗骚的继承,同时主要论述了它在六朝时期的发展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用以体现六朝诗歌日暮之思的这一抒情模式的承上启下作用。这些发展主要表现为日暮情思与时光易逝、功名未遂的融合,日暮情思与悲秋之情的融合,日暮情思情感基调的再丰富。  相似文献   

9.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11.
常与学生一起畅游诗海,吟完唐诗,再诵宋词,真是受益匪浅。一天,学生突然问及李清照《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旁边一同学说:“注解上不是有吗?‘争’通‘怎’,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渡过这片河塘,早点回家,以致惊起了一滩水鸟?”另一同学拿出四川大学出版社编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说:“这里有注解,‘争渡’指‘奋力划船,寻找归路’。”还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相似文献   

14.
读了邢孔荣同志发表在《青海湖》一九八五年八月号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邢文”),毋庸讳言,很难苟同。邢文对鲁迅一生创作生涯的总结是:“失败的历史小说”,“非文学创作的《朝花夕拾》,”“生涩的译作”,“隐晦艰涩”的《野草》”,“表明鲁迅艺术创造力衰退”的杂文。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作的《狂人日记》,邢文认为是“模仿之作”。蜚声中外的《阿 Q 正传》,邢文又说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在邢文看来,鲁迅只有《孔乙已》、《故乡》等三五篇屈指可数的佳构。其它,则都“艺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5.
一字传千古     
江边泊船夜宿,或许易勾起旅人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张继《枫桥夜泊》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同样,诗人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夜宿时也愁思绵绵。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次出现《梁甫吟》,诸葛亮“好为《梁甫吟》”(《隆中对》),李白《梁甫吟》:“梁甫吟,声正悲”,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吟》究竟为何物,何以值得文人墨士垂青? 《辞海》注《梁甫吟》乐府曲名。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曰暮"为写作背景的篇目数不胜数.虽然"日暮"与"朝"、"晦"等其他时间名词在表意功能上没有区别,可诗人偏偏对"日暮"情有独钟.在诗中"曰暮"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还是包含了日暮时各种景物在内的具体可感的景物集合体,例如暮云、暮雨、暮烟、暮霭、暮色、暮山、暮江、暮蝉、暮鸦等,有强烈的具象性,本身即展现出自然之美:而且"曰暮"景物还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暗示意义,这种暗示必然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8.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19.
《文艺报》1980年2期发表了王若望同志的《释“遵命文学”》一文,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为了“打破”“实用主义的文艺思想”,要“先把‘遵命文学’这个概念产生的混乱弄弄清楚。”这种意见当然是可取的。但怎样“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怎样正确认识鲁迅的“遵命文学”?王若望同志把鲁迅的“遵命文学”与鲁迅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文联系  相似文献   

20.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