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这是一个电视剧的时代》,记述我对2004年-2005年两年间中国长篇电视剧的观感。现在我有机会再次参加金鹰奖评选,观看了127部出品于2006年-2007年的中国长篇电视剧,这些作品经过专家审看遴选,应当代表了中国电视剧在近两年的水准。我从中选出一部分印象深刻的,撰文成稿,为自己留一份审美记录,也奢望为中国电视剧史建立一份标本或者留存一份资料。  相似文献   

2.
往事如云,岁月如歌。当我开启尘封的记忆,即使时光相隔了30个春秋,当年那场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至今仍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里。1976年,我25岁,刚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遇到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在那场人类罕见的大地震中,我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却从始至终经历了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分配到市郊逃过这一劫1975年10月份,我从河北机电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距市区10多公里的地区行政公署直属企业——唐山通用机械厂,开始在车间任技术员,后来负责新招收青年工人的技术辅导。工作闲暇之余,自己喜欢舞文弄墨,写些新闻报道,有的…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一二三———我的编辑工作经验●王建辉我做编辑工作才15年,和中青年编辑年龄相仿,并没有多少资格谈这个题目。什么叫经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我毕竟干了15年的编辑工作,经验还是有一些可谈的。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  相似文献   

4.
"就业难"折射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接受了七年新闻专业教育的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成为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 现在我的学生和当初我做学生时的很多想法都非常相似,他们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务课程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程对他们今后在新闻媒体的工作会有实质性的作用;也有不止一个学生问过我,学中外新闻史有什么用,他们要记住第一份中国古代报纸、第一份近代报纸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5.
许文 《今传媒》2006,(5):38
我是一个从事报刊工作几十年的老编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让我担负几份报纸的阅评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做这项工作已有不少年了。这些年来,我没有一天不读报,而且比在岗时读得更仔细更认真。我感觉阅评报纸确实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兴趣的工作,不只是协助  相似文献   

6.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年,也是我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年。50年过去了,1949年依旧深深刻印在我脑际,有多少难忘的人和事在我心底翻滚,使我情不自禁,写下记忆深处那些鲜明的印象和镜头…… 当时平津战役已经打响,由彭真任书记的北平市委和由叶剑英任主任的北平市军管会在良乡正式成立。接管北平急需大批干部,我们这批从北平、天津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就成为合适的人选。经市委组织部分配决定,我去人民日报社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记者。我和北大的陈迹、陈骥,燕京的陈泓一起,向负责北平新闻工作的范长江同志报到,他对我们这几个“新兵”表示热烈欢迎。 我的记者生涯从此开始了,那时我20岁,是人民日报社最年轻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党枫 《大观周刊》2012,(16):207-207
在告别充满激情与欢乐的大学生涯后,通过努力,2006年9月,我如愿以偿地踏上我的事业之路,开始了我的特岗教师生涯,我有幸成为十二师下属学校教师中的一员。当我有了第一份工作,我全力以赴从头做起。如果在工作的同时,我能感受到快东,那我想把它变成实现我理想的途径,也可以叫作我的事业,刚开始工作的我对一切充满着信心。我快乐,我对一切充满着激情。  相似文献   

9.
我现年47岁,参加工作25年,初中文化,当过8年汽车驾驶员,14年保卫干事,2年纪检干事。1984年11月份开始为电台写稿,当年上稿6篇。次年继续写,被该台评为优秀通讯员。1986年3月开始担任工厂的宣传干事。这样一来,为报刊、电台写稿成了我的主要职业,在报刊、电台上稿多少成了衡量我工作好坏的主要尺码,厂里好人好事和重大活动能否做到报刊上有文章、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影,成了我工作水平高低的水银柱。打那时起,我没日没夜地埋头写。于是,家务事干的少了,与妻子  相似文献   

10.
张奂才 《今传媒》2004,(3):50-52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做文化,当我42岁的时候,在深圳特区里,命运似乎格外惠顾于我,让我有一份做文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去年·笔者有幸随中国记协赴西沙采访。这次去西沙采访,我是出发前两天才知道的,来不及准备什么。出发时,心中空落落的:手中没有一份材料,心里没有一点准谱。然而,事后想来,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我原有的思路太清晰,反倒会有“先入之见”,有可能徒劳往返。  相似文献   

12.
从中南到北京1950年2月,我从武汉到北京参加全国重化学工业会议,遇见1944年在重庆认识的蒋一苇。当时,他办有一份科普杂志,叫做《科学与生活》,我曾参与了该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46年我们分手,1949年初在香港见面时,他在香港三联书店科学技术编辑组负责科技读物的编辑工作。解放后,三联书店总管理处由香港迁到北京。为了适应形势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串百家门起步1979年至1998年,我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工作了近20年,先后担任了团委副书记、党委秘书、办事处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和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凝聚力工程"的组织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我因此荣获过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百佳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和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如今,我离开华阳路街道已近20年,建设"凝聚力工程"中发生的那些人、那些事仿佛电影似的,又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1990年初,我担任了华阳路  相似文献   

14.
1953年8月,我由中国青年报社调到中国青年杂志社任总编辑,一直工作到1963年9月,共10年。这期间,《中国青年》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在革命长辈、作者和广大青年的帮助下,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发行份数增加较快,由30多万份增长到约180万份,在青年和团的干部中有广泛的影响,而我自己也在编辑工作中得到了锻炼,现在回忆起来,许多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兹特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记下来,作为对那段历史的纪念,同时藉以感谢当时关怀、领导和帮助《中国青年》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我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在采编新闻、做好报道工作的同时,对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报业史也颇有兴趣。上世纪80年代,我奉派支援《西藏日报》工作期间,通过访问西藏老报人、藏族学者和寺庙高僧,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西藏的第一份现代报纸,是于清朝晚期在拉萨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在一位藏族朋友的帮助下,我还得以到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查看了该会收藏的一份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印刷的《西藏白话报》,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西藏白话报》,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我17岁进新华日报馆,到1947年2月报馆被国民党查封,共做了八年多的发行工作。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和工作中的感受,谈谈当年《新华日报》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在国民党军警宪特交织的黑网的严密包围中,是如何突破封锁,把报纸发行到国内外读者手中的,并且使发行量从2000多份逐渐上升到5万多份。限于我当时年轻和工作岗位,要全面恰当的说明这个富  相似文献   

17.
这不是经验,而是一次沉痛的教训。那是1992年2月,刚到编辑部工作仅半年多时间的我,在参加一次生产会时,听到我公司元月份生产经营形势非常喜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比上年同期有了较大的增长,实现了首月开门红。我十分高兴,感到这些数字材料很有说服力,完全可以写成一篇消息稿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5,(Z2):119-120
<正>一、青春选择——走进兰台2011年我大学毕业,幸运地进入中国石油工作。当领导询问我的岗位意向时,年轻的我直率地回答:不想做档案工作。当时我认为档案是个"三无"工作:无权、无利、无名。它单调、呆板、沉闷,需要整天面对一大堆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接收、录入、归档、装订、借阅等等的重复劳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档案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档案工作不仅仅是把一页页、一份份档案资料装订成册,一卷卷一排排摆进档案柜那么简单,它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再开  相似文献   

19.
何永炎 《今传媒》2007,(3):32-32
报刊审读工作给我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一种乐趣.它使我的"工作并快乐着"的人生主题曲又可以继续快乐地唱下去.我本来就有爱读书看报的习惯,现在叫"审读","读"之前冠之以"审",实际上是多了一份政治责任.虽然现在媒体大多是政治上强、学有专长的人在办,但有一份责任在肩,我的书报刊阅读就要特别留神了.  相似文献   

20.
王建华 《兰台世界》2006,(17):11-12
会前,我接到《兰台世界》编辑部的通知,让我在会上说一说这几年我们是如何完成《兰台世界》发行工作的,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讲的,要说只是向在座的同行们说说兰台征订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项工作我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难”。我想这一点在座的各位领导可能都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感受。我是2003年4月份从兴城市委办到档案局任局长职务的。几年来,我们档案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每年200份的兰台发行任务。兴城市档案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兰台世界》发行工作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连续被评为重视《兰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