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自贡是井盐名城,遗存了太多的盐业历史文化积淀。西秦会馆是自贡会馆的典型,承载南北文化、盐文化、抗战精神。一、西秦会馆之历史——款叙乡情,融合南北西秦会馆是自贡地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会馆,西秦会馆供奉关羽圣位,所以西秦会馆又称关帝庙;西秦会馆又是陕西商人所修建的他乡会所,又称陕西庙。溢彩流金的西秦会馆,座落在自  相似文献   

2.
鹿璐 《北京档案》2015,(12):12-15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而且会馆数量众多,最多时达四百余座.北京的会馆与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其中比较突出的要数座落在现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中的北京安徽会馆.安徽会馆建于清朝末年,在北京众多的会馆中虽建成时间较晚,但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格等方面堪称京城各省省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而且会馆数量众多,最多时达四百余座.北京的会馆与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其中比较突出的要数座落在现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中的北京安徽会馆.安徽会馆建于清朝末年,在北京众多的会馆中虽建成时间较晚,但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格等方面堪称京城各省省馆之冠.不仅如此,安徽会馆还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年康有为、梁启超在此地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安徽会馆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会馆发端于中国明代,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会馆文化随着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去往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会馆对于海外移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地区是全球华侨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区域,会馆文化作为华侨华人的特色文化亦在东南亚各国地区立足共生。相较于东南亚诸国,越南与中国比邻,因此在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与中国具有独特的联系。自明清时期从中国迁居越南的移民,同样将会馆文化带至当地,伴随着越南的历史更变与社会变迁,越南华侨华人会馆依时而变,延续至今。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以地缘、神缘为基础,是二元合一的结果,会馆的"生"来自于族群群体的意愿、文化与实力,而会馆的"存"则是适应时代背景与社会变化的结果。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红光 《北京档案》2021,(11):59-61
历史上的会馆最早出现于京城,有史可查的第一所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芜湖县志》载:"京都芜湖会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邑人俞谟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1]以此为源头,拉开了会馆五百多年的兴衰史.在明清两朝,会馆广泛分布于京城和其他城市.这其中尤属北京的会馆年代久远、数量众多,无论是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还是对明清社会结构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会馆均为同乡所建,"此会馆之设,所以聚一乡一邑之人,使得周旋洽比,缓急相需,无异比里族党之姻睦"[2].在数百年的发展史中,最先出现的是官绅会馆,由其衍生出科举会馆,后又出现商人会馆,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组织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指涉的是为了特殊目的而设定的事项事实上达到了该目的,潜功能指涉的是潜在的未被普遍认识的功能或社会后果.[3]综合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会馆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和明清笔记等对北京会馆的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宣南会馆     
会馆云集是北京城市风貌的一大景观,也是京师文化的一大特色.近代各地官绅捐资在京修建会馆,供本乡应试者住宿,使会馆在京大量兴起.  相似文献   

6.
徽商是中国著名的地域商帮,经营足迹几遍宇内。徽商在其经营集中之地多建有会馆或公所,特别是南北两京、苏浙、湖广、江右等地,既是徽商的辐辏之地,也是徽商会馆、公所的集中之区。徽商会馆、公所作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承担着维护徽商利益的功能,还承载着联乡谊、祀神祇、办慈善等社会功能。新近由李琳琦、梁仁志整理点校出版的《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公布了大量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等原始资料,其中不少为稀见的档案文书。这些徽商会馆、公所资料的公布,为学界提供了新的资料,有利于推动徽商会馆、公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清代北京会馆的修建与活动一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谓“京师为四方士民辐辏之地,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类皆建馆,以资憩息;而商贾之业同术设公局以会酌事谊者,亦所在多有。”据学者的调查统计,清代北京外城,有大小各类会馆共计392处。这些会馆,多数是为招待各地应试举子和来京官员、士绅而设的乡缘试馆,如湖广会馆、番禺会馆等,一般由在京官员捐资兴建,或京官外放时将私宅捐献改建而成,也有的乡缘会馆是由本籍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士如达官、新科贵人等牵头筹资建造,并得到本籍地方官员和工商业者的资助。还有一部分会馆是为维护行业利益、协调同业关系而建的业缘商馆,如长春会馆、河东会馆、仙城会馆等,多由本籍、本行业的工商业者集资兴建而成。  相似文献   

8.
晋江会馆新近挂牌去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后,为收集北京台湾会馆史料,我和北京市台联的小白同志到宣武门外香炉营一带,意图寻找后铁厂胡同里的全台会馆遗存。我们踏雪探访,找来找去没  相似文献   

9.
<正>徽商是中国著名的地域商帮,经营足迹几遍宇内。徽商在其经营集中之地多建有会馆或公所,特别是南北两京、苏浙、湖广、江右等地,既是徽商的辐辏之地,也是徽商会馆、公所的集中之区。徽商会馆、公所作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承担着维护徽商利益的功能,还承载着联乡谊、祀神祇、办慈善等社会功能。新近由李琳琦、梁仁志整理点校出版的《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公布了大量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等原始资料,其中不少为稀见的档案文书。这些徽商会馆、公所资  相似文献   

10.
会馆是明清时期客居在外的同省、同府或同县人在其居住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民间自发性。清代巴县属于移民城市,会馆数量相对较多,且活动频繁。文章以八省会馆为个案,通过其在厘金、斗捐、水捐、差费等捐税征收中的作用,来分析会馆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贾桢 《北京档案》2022,(12):53-54
<正>走进北京崇文门外的大小胡同,一处处朱门灰墙的会馆旧址映入眼帘。其中就包括位于草厂十条胡同十九号的长沙会馆。长沙会馆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明清鼎革时期几近废弃,经长沙府籍士人重修于清朝顺治年间,兴盛于康熙至光绪年间,没落于民国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归国有管理。这浮沉的四百多年,与其他拥有茶馆、戏楼的大会馆不同,长沙会馆是湘湖赶考学子的“青旅”,承载了湘湖文人的北漂记忆。  相似文献   

12.
会馆、公所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其萌芽至少在宋代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城镇,会馆、公所已相当普遍.美国学者罗威廉把会馆、公所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同乡类,二是同业类,三是同乡兼同业的复合型.20世纪初,这三类会馆、公所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即新型同乡和同业组织演变.同乡类会馆、公所被同乡会代替,同业及同乡兼同业的复合型团体为同业公会取代.同乡会与同业公会不仅与传统会馆、公所的职能不同,从制度层面比较,也有根本差别,这种差别蕴涵丰富的时代信息,是20世纪初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的折射和反映.本文以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为考察重点,同时对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竹君  胡燕 《兰台世界》2016,(11):113-114
解放前,武汉市的善堂会馆数量众多,管理失序。1950-1952年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善堂会馆进行了初步清理和整顿。整理后的善堂会馆由散乱无序的民间慈善组织转变成了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社会救济福利团体,对协助政府开展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于德祥 《北京档案》2015,(11):39-41
何谓会馆?《辞海》中对"会馆"条目的解释为"同籍贯,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 北京的会馆见于资料者,较早出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 嘉隆间."近人瞿总之又有"推其原始者,或云永乐已有之."这两种说法尚未见到实证,现在能名实相证的建于明代的会馆大都在明万历、天启之后,所建之馆且以外埠行业商馆为多.  相似文献   

15.
会馆是明清时期客居在外的同省、同府或同县人在其居住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民间自发性。清代巴县属于移民城市,会馆数量相对较多。且活动频繁。文章以八省会馆为个案,通过其在厘金、斗捐、水捐、差费等捐税征收中的作用,来分析会馆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聊城位于山东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明清时期,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空前繁荣,河里樯帆如林,城中商贾云集。各地商人纷纷在这里修建会馆,增进乡谊,共谋发展。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是客居聊城的山西、陕西两省商家集资修建的一处会馆与神庙(关帝庙)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戏楼是会馆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砖台之上,西向,二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宣武区历史上曾拥有各类会馆400余家,占到全北京城的七成。现在这些会馆,有的已经成为市、区,乃至国家级文物;有的充作民居;还有一部分已经湮没无闻。今年,这些老会馆都将拥有一份“个人档案”,内容不仅包括历史沿革、保存现状,还有今后如何保护、利用等。对于已消失的那些会馆,宣武区相关部门将在原址上,把它们的“档案”以标识的形式公开展览。  相似文献   

18.
这里公布的北京外城前门右侧会馆调查表,藏本馆民政部档案全宗,原为民政部民治司户籍科存档.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政部成立,下设民治司、内外域巡警总厅等机构.民治司为了解民情,颁发了各种调查表,令各地有关衙门填写.这份会馆调查表,即为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右厅经过调查后,对其所辖的前门大街右侧以及西至宣武门、广安门一带,所有会馆的名称、所在街道门牌号数、会馆管理人及其职务、住址一一填写而成.  相似文献   

19.
会馆是科举制度和商业活动的产物.会馆又分行馆、试馆和仪馆.工商业者为联络感情,协调事务,需要建立行业集会之所,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一般按行业设立,也叫行馆.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  相似文献   

20.
近代常州由于客商会集,出现了按地域组成的会馆公所。太平天国以前,常州已有保护本帮利益的安徽婺源帮的大兴会馆。光绪末年,常州又有赣龙信会馆、临清公所、洪都公所。这些会馆公所都是地方性的商人行会,凝聚力很强,而且还向清政府提供经费。如1902年常州疏浚运河时,木业筹垫制钱3万串,因此取得木排停泊西运河的权利。光绪十四年(1888年),常州大生、宝康、泰生等12家钱庄设立钱业公所,这是突破地域观念,按行业组织起来的同业组织。有关钱业的重大问题都要经公所评议决定,故公所大厅挂有“准直堂”横匾。会馆公所的基本职能是维护行业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