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庆 《新闻窗》2009,(1):48-49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茅于轼先生对于经济新闻的“定义”,正是一名市场类媒体财经记者所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最近,经济学家茅于轼的《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能变富》一文,给敏感的贫富问题争论之火浇上了一瓢油,引来“为富不仁”“为强盗辩护”的责骂,有网民呼吁“为民做主,锄强扶弱”。  相似文献   

3.
学界     
就业是当今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就像在其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一样,现在最能够大量提供就业机会的是那些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 茅于轼做了一个估算: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由4800万个个体户和在私营企业中从业  相似文献   

4.
“十一”长假之后将召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下一个突破口和路径,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对此,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9月15日,厉以宁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相似文献   

5.
巨额资金如何筹措?“国家将会调整明后年的财政预算资金,铁路、公路等相关部门的政府收费基金也将纳入其中。”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对Ⅸ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相似文献   

6.
记得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政府的积极推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上取得进展。”但他同时又慨叹“政府可能会由于做得太少或做得太多而遭到失败.”正是  相似文献   

7.
中年转行,迎难而上:从火车司机到经济学家。 1950年夏天,21岁的茅于轼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了。  相似文献   

8.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茅于轼认为,出口退税政策弊端多多,没有存在的充分理由。以下是对这位经济学家的访问内容  相似文献   

9.
宋世明 《青年记者》2009,(14):45-45
这两年,“专家”似乎不招人待见。,远的如刘涌案,一帮法学家帮着出“专家意见书”,收钱惹骂,近的如应对金融危机,国内的大小经济学家们每每预测落空,谬以千里,让国人大失所望;再近的比如茅于轼的“经济适用房不盖厕所”、孙东东的“上访的都是神经病”、钱文忠的“纣王是个好君主”等等“宏论”,招来一片非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无论何种评说,只会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而不会改变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一位资深报人的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新闻周刊》的对华报道上。而分析和了解《新闻周刊》对华报道的特色,揭示其是如何以客观中立的方式表达整体上显现出来的主观倾向性,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公民“信息公开申请”起热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中国新闻周刊》曾以《政府信息公开:从上游治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题报道该条例的通过。但是“阳光”在“上游治水”中的实现,尚需“下游”持久深入的推动。  相似文献   

12.
微博     
《报林求索》2012,(3):61-61
<正>1、@茅于轼(经济学家):我每次坐公共汽车都有人让座。如果没有,售票员会叫人让座。但是我坐地铁就较少有人让座,因为没有人管。其实,大部分时间我不想占别人已经在用的座位,所以我愿意站在远离有座位的地方。我还没有老得不能坐公交车。但是作为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气氛,让座使人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1):15-15
“网上骂人和群起的暴力事件有着共同的缘由。他们的拳头胜过他们的头脑。”——经济学家 茅于轼 这些“网骂”们多半是文化比较低,心中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但又说不出理由来,所以就挑出最恶毒的话来表达。他们不一定都是针对博主,而是借机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种爆发式的情绪如果广泛存在、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相似文献   

14.
“开仓借粮是地方政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特殊救灾方式。”针对山东开仓借粮的举措,国家民政部一位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道:这只是地方上搞的,我们作为国务院的职能部门,对此“敏  相似文献   

15.
“当国外的明星企业在媒体监督之下纷纷曝出财务丑闻之时,中圆却显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清华大学访问学者陈志武不无忧虑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媒体名誉权诉讼泛滥”的时候了。 继原蓝田股份拟告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名誉侵权、世纪星源告《财  相似文献   

16.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周刊》:“婚姻危境”再思考,美国《时代》:刚果的漫长内战;英国《经济学家》:华尔街将何去何从?法国《新观察家》:青少年暴力的真相;日本《要素》月刊:原油恶梦……  相似文献   

17.
“国家鼓励办私立博物馆,但法律上又没有跟进”1997年,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开放,这是北京第一家私立博物馆。10年后,2007年5月13日,面对诸多公立博物馆的经营危机,马未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国内博物馆多数还是公立的,多数还在亏损着纳税人的钱。  相似文献   

18.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06,(43):10-10
美国《新闻周刊》:父亲认识得最透彻;美国《时代》:现实主义者的上台;英国《经济学家》:难以置信的“缩水”总统;日本《时代周刊》:提高资产价值的秘诀;德国《明镜周刊》:克里姆林宫的日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据新华社华盛顿15日消息:在有关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的报道引发阿富汗等国穆斯林抗议活动后,美国《新闻周刊》在16日提前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就报道中不确之处表示道歉。《新闻周刊》编辑惠特克说,报道中有关美军方调查人员已经证实发生了亵渎《古兰经》事件的内容是不准确的。他说:“我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达我们的同情。”惠特克说,那篇报道的来源是一位“熟悉内情的政府官员”。这位官员称,他在美军方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了这些内容。而在报道出版以后,那位官员又说,他…  相似文献   

20.
“山东的经济,一言以蔽之,就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少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