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动物园里有多处水面,也随处可以看到桥.但在大熊猫馆后面通往北京海洋馆的路上,有一座汉白玉桥,桥头西南面地上立着一一块石头,上刻"磊桥"二字.为什么北京动物园里有多座桥,而只这座桥边立一块刎有桥名的石头呢?因为这座桥的历史有别于园里其他的桥.  相似文献   

2.
<正>1这是一个丰水季节。巨大的水流,从山涧里奔涌而下,穿过眼前的一座石拱桥流向远方。午后的阳光穿过树林,撒向这座长满绿苔的石桥和桥洞下的流水,光影斑驳。这座美丽的拱桥是乡野中的一座桥,没有名字,朴素得像流过它身下的水。桥的不远处有两个水潭,有一个水潭里翻滚着一条绿色的龙,看得见它身上闪亮瓷片。桥的不远处还有一个乡气十足的庙宇,乍一看是个土地庙,趋近一瞧是个龙王庙。沿着高高低低的石阶拾级而上,左右回廊放了六块大石  相似文献   

3.
62岁的康特迪曾经是一个画廊的经营者,几年前,他因为股票投资失利而惨遭破产,成为一名社区清洁工。9月的一个傍晚,康特迪打扫完社区后准备回家,这时有位中年人从一座老公寓里走出来,他指着房子里一大堆破烂纸箱和生活用具说:我把这些全部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本很有学术分量的书,其中先父杨树达屡有出现。记得解放前我上中学的一个暑假,父亲携我到长沙市北正街访友,路上他指着分叉的湘春街对我说,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义宁人,却生在这条街上的一所房子里。像这样子温情脉脉对我介绍他学界朋友的生活细节,是从来没有过的。先父于1920年到北京教育部供职,6年后得恩师梁任公引介受聘于清华大学,与陈共事,至1956年逝世,两人交谊当在30年以上。据我长期观察,同辈学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的车队行进在芦沟桥上时,我心头升腾起一种庄严的历史感。桥的北边是通向昨天、记载着中华民族遭受蹂躏的老桥,南边是通向明天、正在建设中的一座高速公路桥。在这历史的交叉点上,我想起了哥伦布每天都在他的航海日记上写的那句活:“我们航行,向西……”这是一个暖融融的秋日,我参加了由首都8个新闻单位共10名女记者组成的“金秋”自行车队,从北京出发,前往保定地区进行为期14天的采访。  相似文献   

6.
正初相识1975年,位于敦化南路一段的金兰大厦竣工,我买下一间十二楼的房子,稍事装潢后,就住了进去。那时大约有八户租给美国在台协会当宿舍,因为我帮房东收这些外国人的房租,人家就都以为我是房东太太。两年后,台北发生了个很大的地震,那些租房子的美国人喔,十之八九都吓得跳出房门,逃命去了,从此不再回来。所以我隔壁的房子就空了。这隔壁的房子,是《联合报》记者李刚的,我一听说他要卖掉,就跑去找他。"你卖之前,一定要经过我同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房地产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搭桥.桥的一端是盖房人、开发商、老板,我们要替他们宣传,让好的房子、适合的项目为人所知;桥的另端则是买房人、老百姓.把他们的需求反应上去.帮他们买到、租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为老百姓、为老板服务,使两者的沟通更加顺畅,为他们之间搭一座桥梁是我们的宗旨。在北京晚报楼宇周刊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搭好桥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的一天,我骑车下村采访,路过商周运河上的一座桥,一位农民对我说:这座桥出了很多问题,群众意见很大,无人管问。他领着我从桥上到桥下细看了一遍,只见桥身两头高,路面低,两边倒塌,十分危险。 于是,我便到虎陈村找到村支书陈德彬了解情况。他介绍说:这座砖砌的两孔拱桥,是1976年建造的,桥长37米,宽6米,从桥面到河底5米多深,是慈圣镇通往虎陈的一条要道。每天来往行人及车辆1000多人次,来往上学的学生达200多人。由于长年失修,桥身裂一条大缝,桥两边相继倒塌,造成桥身狭窄,经常发生事故。村民陈昭…  相似文献   

9.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10.
与邻俱进     
对于房屋产权70年,有识之士一直深表忧虑,我却认为是杞人忧天。现在城市里谁还住在70年以上房龄的老房子里?如果有,那他一定很幸福,那房子肯定是文物保护建筑。我的体会是,能住上个二三十年都不容易。6年前,我准备买一套二手房,看了七八十套之后,越来越迷茫。地段好的房龄老,房子新的去邻市比去市中心还近……终于看中了一套,各方面情况适中。"关键是风水好,房主刚调到北京××大学当副教授,事业正往上走,这是旺宅……"中介业务员是个大老爷们儿,却很有媒婆的潜质,几句话直指人心。我们第三次去看这套房的时候,房主在楼梯上很客气地跟一个邻居打招呼:"林局长,您是买菜去?"顿时,我老婆就决定买这套房了。原因很简单,局长都能住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现代编辑应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他既是博学多识的理论家 ,又应是有敏锐远见的战略家 ;既要有创新家的头脑与追求 ,又要有探险家的果敢与魄力 ;既要有外交家的灵活与风度 ,又要有实干家的踏实与坚韧 ;既要能成为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 ,又要能成为点石成金的策划家。我看不要说得那么吓人 ,编辑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而已 ,其角色定位 ,只能从其服务的对象———作者和读者身上去把握。从行业的角度观察 ,编辑是两个行业间的一个中间环节———一座桥。他把作者和读者从河的此岸引向了河的彼岸 ,可以说 ,这座桥是一座沟通心灵、抵达文…  相似文献   

12.
16开本读物走向何处?毛世全在某省出版管理部门的一间近100个平方的房子里,一堆杂志拥挤在房子的一隅。“这些就是你要我的16开本读物,什么都有,都是被封存、查缴、销毁的,你慢慢看吧!”陪同我的人说了这句话以后便关门走了。整个房子只剩下我一个人。我蹲下...  相似文献   

13.
成都有个老中医,把自己关在玻璃房子里,声称要挑战极限,绝食四十八天.过了四十八天,他从那个房子里出来后,即向外界宣布"挑战成功".在这整个过程中,以及此前此后,好多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或跟踪报道,或连发评论,好像真的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儿.  相似文献   

14.
10月7日下午,一位挂着E卡的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记者,停下他那平时急匆匆的脚步,站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门外,凝视着马路对面那座八层米黄色大厦,久久不肯离去。他趁有人过来,便掏出相机,指着那座镶着MPC几个字的大厦,请人为他拍下一张照片。 MPC,是英文“主新闻中心”的缩写。亚运会期间,这座北京国际会议大厦里云集了中外文字、摄影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立交桥不断增多,以桥命名的地名、站名甚多,桥成为人们生活中每日必经之路、必见之物.北京较早的桥有丰台区的卢沟桥、四城区的万宁桥和昌平区的朝宗桥.这三座占桥可称北京"桥中三老".  相似文献   

16.
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不堪文革凌辱,于1967年偷渡到香港,从此作为叛国者浪迹天涯。马思聪晚年为什么没有返回中国大陆?马思聪以他崇高的艺术声望,在美国受到了尊重。起初,他住在纽约的一家公寓。后来,他搬到费城僻静的郊区,住在一幢18层的公寓中一套很普通的房子里,两个房间而已。女儿马瑞雪出嫁了,生了两个女孩。马思聪夫妇一直和迄今未婚的儿子马如龙住在一起。跟过去在北京所住的近200平方米、8个房间的四合院,自然是不能相比。当年曾是父亲的爱徒、有些天赋的儿子,  相似文献   

17.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18.
10月7日下午,一位挂着 E 卡的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记者,停下他那平时急匆匆的脚步,站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门外,凝视着马路对面那座八层米黄色大厦,久久不肯离去。他趁有人过来,便掏出相机,指着那座镶着 MPC 几个字的大厦,请人为他拍下一张照片。MPC,是英文“主新闻中心”的缩写。亚运会期间,这座北京国际会议大厦里云集了中外文字、摄影记者和大部分广播记者,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记者之  相似文献   

19.
老爸彭东海,年届40,头发稀少,自称“聪明绝顶”,挺着个啤酒胜,预示着胖坛上将升起一颗新星。老爸给我买了许多书,我将它们胡乱地放在老爸为我做的小书橱里。老爸常望着这些书说我幸福、我不能理解。于是,老爸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26年前,在湖北大冶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个乳名叫细毛的小孩子,很爱看小人书。妈妈给他一分一分的钱,他都攒起来买了书。一次,妈妈给他3角钱,让他去30里外的栖儒桥把寄往在一个奶妈家的侄女接回来。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想,3角钱可以买两本小人书哩,他决定省下这3角钱。早上6点,他出发了,在坑坑洼…  相似文献   

20.
暴雨袭城     
《中国新闻周刊》2012,(27):24-25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降雨,航班延误,火车晚点,高速公路被淹,城市交通一度混乱,甚至部分立交桥下也因积水吞噬生命。那些走向死亡的人,只不过是经过一座桥,或者走上一条路。有没有人提醒他们,这路不能走,这桥下有深渊?数十个鲜活的生命永远消逝了,在北京7月的一个雨夜,在一场被事前预知而绸缪不逮的大雨里。一场大雨当头浇下,光鲜靓丽的北京城,竟也有自己的脆弱。暴雨拷问着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暴雨也考验着人情的冷暖,大雨之夜,一边是市民自发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