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某新闻班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位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一件轶事,这位名人回避不谈。你说应该怎么办?是继续采访呢,还是就此结束?”……课后人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应该继续采访。——  相似文献   

3.
无意第一     
无意中,今年我竟在新闻界创下了两个“第一”:第一位登上帕米尔高原祖国西疆最西哨的女记者,这是站在边境线上才得知的;第一位直书当代正红正“火”名人之弱点的记者,这是新闻理论界一位前辈问我那篇《再看陈章良》“创意”时才得知的。 虽说记者当有“第一”意识,新闻就重是否“首创”,但我确是无意自己创第一。盛夏,选拔京城10名中小学生组成“帕米尔高原探险营”,同行大都说我“疯了”:千万里行程,你能保证无空难、无车祸、无天灾、无人被偷被抢被袭击被……你搞这项活动挣不到“回扣”,出不了大名,也不可能滞洒浪漫走一回,更甭想由此而升迁……何苦来哉?  相似文献   

4.
1985年3月15日晚,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家里来了两位外地客人。这两位客人不讲情面地向吴官正抱怨:“武汉的旅店、码头服务态度太差劲了,你这个市长是怎么当的哟!” 吴官正听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翌日清晨5点多钟,他早早起床,穿一件棉大衣。徒步半小时,来到武汉客运码头看个究竟。 一位旅客行色匆匆,在检票口小心翼翼地问服务员:“这儿是去上海的6号轮吗?”几名服务员竟无  相似文献   

5.
一架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巨型波音客机,把我们一行4人从万里之外的开罗送到了莫斯科。我们面临的任务是报道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又一件大事——中东地区性问题多边会谈组织会议。走下飞机,去办理入境手续。在机场海关,一位配戴绿色肩章的官员在我们的外币申报单上签字盖章之后,毫不客气地提出要求:“你们不是中国人吗?给我一支圆珠笔,中国造的!”我从装满杂物的挎包中挖出一支圆珠笔,他连“谢谢”也不说就抓了过去。此刻,我不由得想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记者,尽管也会看到或听到中外空难的消息。但是,总觉得那是一种有距离的悲痛。但是在2002年5月7日,一切部发生了变化。因为空难就发生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罹难的112名乘客及机组人员中,有许多记者熟悉的人。空难,对于我们来说,也就具备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虽是正常的采访,也时时因为眼中的泪水而不得不暂时停止——  相似文献   

7.
接二连三的“空难”,让中国民航深刻地体会到了“海因时希法则”:一起重大事故下潜在29起事故征兆,在每个征兆下还会暗藏300起事故苗头  相似文献   

8.
伊春空难,让“支线航空”这个概念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一个疑问随之而来——空难是否和支线航空的“条件简陋”有关?  相似文献   

9.
上午刚上班,编辑部就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A 分厂厂长拿着一份《三星人报》冲上门来,气愤地说:“你们办什么报纸?岂能颠倒是非,歪曲事实?”一位身材魁梧的老工人接踵而至,拉大了嗓门:“你们当记者的能胡编乱造吗?”接着,A 分厂一份“告状”信送到公司领导办公室……是什么事情使 A  相似文献   

10.
大瑶山、军都山两座大隧道将于今年建成。很多同志关切地问:“下一个工地在哪里?”——这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确实已经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了。全国基建战线改革的深入发展,招标投标取代了指令性计划.现在,我们的设计与施工任务,只能靠自己到建筑市场去竞争,不提高竞争能力,就会面临“没饭吃”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就是如此! 在经营方面,我们早已设立局处两级经营部门。同志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不少成绩,但仍难以适应需要。现在不仅仅是“下一个工地在哪里”的问题,而是要找到若干个“下一个工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经营工作成了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1.
一起责任明确的交通事故,却迟迟得不到处理,原因何在?有人曾戏言“车祸猛于虎”,但当一位无助的妇女为这件事奔走四年多才讨回个说法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还有比车祸更可怕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3.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4.
冯龙 《军事记者》2006,(3):72-72
前不久,与一位久别的战友偶遇,他不解地问道:“你什么时候学会搞新闻报道了?我时常在报刊上目睹你的大名,是不是与编辑‘勾兑’的结果?”我说:“这源于《解放军报》给我的信心和鼓励。”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一些好心的朋友劝慰我:“写稿难、发稿难,‘三分靠写,七分靠关系’,没有这七分关系,我看你还是趁早拉倒吧!”生性倔犟的我不信邪,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函授学习。在《解放军报》编辑老师的辅导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8月,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才艺展”活…  相似文献   

15.
刘晨 《青年记者》2004,(5):31-31
在部队实习期间,听一位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某部报道组一位新闻干事,在审读下级报道人员采写的9名干部战士捐款,为驻地一户遭火灾的村民修缮房子的稿件时,觉得稿件结尾“村民×××接过钱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句不够劲儿,便大笔一挥,当即改为“×××热泪盈眶地说:‘你们真是雷锋式的好战士啊!’”稿  相似文献   

16.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7.
“砰!”一声枪响,本·拉登倒在自己妻子身边。远在万里之遥的美国白宫.奥巴马总统和国务卿希拉里等高级官员通过视频目睹了这一幕。指挥这场战斗的是奥巴马.完成这项任务的是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24名队员。从总统到普通士兵是怎样架起完成任务的桥梁?《艰难一日:海豹六队击毙本.拉登行动亲历》一书的作者.以一位美军前海豹突击队队员的视角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像在战斗中一样去训练”。  相似文献   

18.
林栋 《传媒》2002,(7):10-11
这是一幅貌似寻常实际上很不寻常的新闻照片。照片的正中央,是一位打捞员手捧黑匣子,面露着胜利的微笑;周围的很多人也都在笑,其中的近景观众还都在一边笑一边热烈地鼓掌。 就是这样一幅照片,我们在“5·7空难”不久之后的2002年5月15日的全国很多报刊上都见到了。说它寻常,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看过这幅照片后都没有在意,这样的镜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多  相似文献   

19.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20.
简洁的魅力     
德国有位著名医学家,名叫威廉·格里辛格。此人最讨厌人们白白地浪费他的时间,看病时也只想知道与病有关的最重要的情况,而对病人的唠唠叨叨则十分生气。有一天,来了位女病人。她一言不发地把手伸给了医生。“事故?”——“玻璃碎片。”“何时?”——“昨天早晨。”“已处理过?”——“碘酒。”“还痛吧?”——“感到血管跳动。”接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