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古典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语文思维、获得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依据图式原理,建构古典诗歌意象图式阅读活动,能提高古典诗歌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是意象的世界,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从意象的角度解读古诗作品,是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古诗意象的递相沿袭性特征,探讨诗歌意象选择的群体和个体性特征,体味揣摩诗人意象选择所产生的美感效果和整体把握意象的组合关系,不仅可以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避免无谓的误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确立古诗阅读教学整体把握、强调熏陶的理念,达成审美化、创新性阅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领悟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感受诗人的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知识积累过渡到鉴赏学习。在鉴赏学习中古典诗歌鉴赏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由于这些诗歌创作年代的久远,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感情和意象会出现疏离,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在含义,使得鉴赏效果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鉴赏教学中要从"知人论诗"和掌握古典诗歌的主要意象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古典诗歌与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了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蕴含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涵量大 ,韵味深 ;而英美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则往往是“客观对应物”的呈现 ,少蕴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意象创造上有共同之处,如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等因素,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又有不同之处,如意象创造中主客体统一的方式,意象的审美追求及表现力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成绩卓著,并以其独特的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作品中的璀璨明珠。近年来,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的教学问题。本文从把握诗歌背景、美读、意境、意象以及多媒体运用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总结出鉴赏古典诗歌的策略,从而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炎黄子孙寄托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创造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研究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对于阅读鉴赏古典诗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诗人通常会利用恰当的意象将所抒之情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若能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试着用此方法来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这样一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往往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古典诗歌意象中。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古典诗歌的濡染、熏陶、感染作用,我们可以以解读意象为突破口,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审美意象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如果说古典诗歌创作就是诗人以独特的主体性编码运用语言符号建构审美意象的活动,那么古典诗歌鉴赏则是读通过对审美意象符号的个性化解码来领悟其审美意蕴的过程。本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古典诗歌中审美意象的建构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是美国“深层意象”派领袖罗伯特·勃莱的创作源泉之一。他非常喜爱中国古典诗歌,并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意象、意境、典故以及诗书画结合的多元整体艺术观等。勃莱的仿中国诗极富中国色彩,但是,由于中美文化的隔膜,这些诗歌并不真正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植物寄托自己心中的情感,例如梧桐。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以象征高尚的人格、比喻爱情的悲欢离合、寄托游子的思乡之苦、哀叹国家灭亡等。  相似文献   

17.
“悠悠”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而且也是极美的一个诗歌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诸如“斜晖脉脉水悠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名句俯拾即是。许多古典诗歌作品正是因为“悠悠”的恰当使用而使得全诗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声情并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特殊的形式以及最为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为丰富的内涵,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它的艺术美、风物美、人性美等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本文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美、风物美和人性美,系统地论述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小品心领神会,故其《地铁车站》能突破英美意象派的局限,成为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压卷之作;而卞之琳既深谙英美意象派的玄奥,又精通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文化,故其《断章》能成为中国意象诗的翘楚之作。揭示二者成功的来龙去脉以及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意象诗与英美意象派、中国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微妙关系,可窥见造成英美意象派局限性以及意象派在中国未能形成流派的原因,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互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日记》2014,(2):30-30
正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我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