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     
孤独是人的本分多年前一位朋友搬家,他说真麻烦,以后不愿再搬,要搬就搬烟囱胡同了(火葬场)。后来他真的去了烟囱胡同,但并非把家搬去,只是他自己独自去了。  相似文献   

2.
为买“苹果”去搬砖 重庆一大学生通过信用卡分期购买了一台Iphone4,虽然每月只需还400元钱,但由于他花钱没有节制,经常会借钱,“无奈之下我只好到工地上搬砖,搬一天能拿到100元,哪个月钱不够了,就去工地上搬上几天砖.每次连着搬4天,最后我总共搬了两次,一共是8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不要这个Iphone4了,在工地上搬砖不是一般的累,那几天手上磨得全是泡,钻心的疼.”记者采访时,他透出一脸的无辜和悔意.  相似文献   

3.
万里亦如零     
阿帅和我是青梅竹马的朋友,我们两家离得很近,学校也只是隔一条胡同。不过别误会,我们可不是那种“朋友”,我和阿帅之间已经没有性别感了。可是有一天,这亲密的朋友却说他要离开我了,我怎么能接受呢!刚刚升入高一,阿帅忽然说,他要出国了,去遥远的澳  相似文献   

4.
翟华 《留学生》2010,(2):42-42
多年前一位北京朋友去了香港,归末后和我谈起他的感触:香港和北京一样.到处是小胡同,只不过香港的胡同是垂直的。垂直的胡同上下,就全靠“车立“——电梯了。电梯和民主一样都是好东西.不仅实用,还可以观察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5.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 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 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相似文献   

6.
曹迪民先生是我的朋友,在上五年级.曹迪民先生的父亲是我的朋友,叫曹旭.原本曹迪民先生是不能算是我的什么正式朋友的,但因为他父亲去日本了,而且后来他母亲也去了,结果我们就算是正式的了.  相似文献   

7.
行走的春雨     
叶静 《教育文汇》2008,(2):57-57
劝过很多次都没有用了,他窝在一堆农具身边,跟他的父亲作着最后的斗争。他决定不去上学,不去上学那又去干什么呢?扛起锄头下地,牵起老牛下田,或者到窑厂出苦力,搬那永远也搬不完的石灰石?  相似文献   

8.
朋友去远方做事,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给我留守.院里临墙的地方扎了一道篱笆种些青菜,清晨或黄昏,我搬一把小椅坐在院里品茗读书,挺有韵味.……  相似文献   

9.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朱湘的《胡同》是一篇值得咀嚼的说明性小品文。行文洋洋洒洒,由物及情,由情至理,情理并茂。赏析本文需要把握作者的思路,理顺文章结构,整体来说,胡同名称的发展变化是一条外在线索,对社会大潮下历史文化渐渐消匿的怅惘之情是作者寄托其间的情感内质。作者虽通篇在写胡同名称,但他更关注的是胡同名称所携带的文化意蕴,透过京中胡同的名称去回顾一段文化的历史,去感受历史上京中人的生活趣味。  相似文献   

10.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一个朋友刚从新西兰回来,他去那里之前每天的生活可以用纸醉金迷来形容,而且为自己的仕宦之路费尽心机,但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去新西兰学习了两年.  相似文献   

12.
朋友要去另一个城市了,离租房期满还有两三个月,就提出让给我。记得第一次去她的公寓,我便惊诧于卫生间内走出来的一个走路踢里踏拉眼神迷迷茫茫的高个男孩。"这是我的合租伙伴",朋友朝我暖昧地笑笑。尽管我这人思想不算前卫也不至于被划入保守派,但看到陌生男孩大大方方出入于朋友的卫生间,我差点没尖叫。我的东西很简单,我向来喜欢不断地搬  相似文献   

13.
有位朋友,儿子六岁时搬了次家,十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你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相似文献   

14.
齐白石从小喜爱音乐,吹、拉、弹、唱皆精通。定居北平后,他又迷上了京剧,作画之余,也常常哼两句,自得其乐。一天,朋友邀他去看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梅兰芳那优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40年代末迁入北京,从此开始了对北京长达五十年的守望,我不知道汪老何时开始关注北京市民,何时开始拿胡同这个视角去审视民生世相,总之现在是一篇文章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了解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提供了一份参照,但汪老当时的写作心态如何呢?笔者以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体现了作者的二难选择。汪曾祺的怀旧文化风格与不愿落伍的时代心理在文中潜涌,他既割舍不了对旧文化的怀念,又无法否定新文化的进步,于是只好哀伤、感叹,在新旧文化所形成的胡同中艰难突围。表面上看来,作者好似一个旁观者站在北…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中学教师,工作时很讲究策略。他的班上有一个姓胡的同学,人很聪明。期中考试胡同学是全班第一名,可期末考试时却落到了班级第26名。于是这位老师去了解胡同学退步的原因。原来胡同学有尿床的毛病,因为经常被室友取笑,所以他自惭形秽。  相似文献   

17.
从一开始他就以为自己错了,但他始终不肯向朋友认错,不是因为他不想认错,而是他觉得也许他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让开始的错误变成最后的正确和胜利。朋友劝他:“别再痴心妄想了,快干些正经事儿吧,没有人会花钱去买你的大杂烩!”朋友所说的大杂烩就是他的梦想。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发行自己的杂志.杂志的风格定在关  相似文献   

18.
陋室有书香     
朋友辗转租到一间小屋,可那是怎样的房子啊,房间窄小、阴暗,所有的家当往里一放,根本没有下脚的地,唯一光线充足的地方就是个一米大点的阳台,可对着国道,车声嘈杂,一阵阵震得心颤。他还没住进去,我就给他下了结论,这么差的房子,你绝对过不安生。一个月后,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热情地邀约我:"来吧,来我这坐坐吧,那天你帮我搬了那么多的书,我还没向你表示感谢呢?""书,什么书?"原来那天我帮他搬的三个死沉死沉的纸箱子,全是他的书。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具有全方位文化自觉和审美自觉的作家。他的文字娴静淡定、温情优美。汪老比较克制和宽容。他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对于“精义是忍”的胡同文化比较熟悉,但他并不是一味迁就胡同文化,而是用他的“水性”对胡同文化进行改造,形成汪氏的胡同味。  相似文献   

20.
新闻素材     
01杨帆(化名)是一名美术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去年,他通过信用卡分期购买了一台Iphone4手机。分期购买这部手机首次需要缴纳667元,剩余11期账单,每月需还款417元,一年共计5 254元。杨帆坦言,虽然每月只需还400余元,但由于他花钱没有节制,到了月底还经常得和同学们借钱。为了把钱还上,杨帆就要去工地上搬砖,搬一天可以拿到100多元。"哪个月钱不够了,就去工地上搬上几天砖。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