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一个降落伞包》时,有个学生举手发问:“陈老师,课文中为什么写周恩来同志鼓励小叶时用亲切的语气,而对工作人员却用命令的口吻?”我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下面是学生的回答。生:因为周恩来同志是领导,对工作人员当然可以用命令的口吻说话。生:不对!周恩来同志对人是和蔼可亲的,用命令的口吻说话,那是因为时间紧迫。  相似文献   

2.
人民的好总理(1月3号)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曾担任新中国总理26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周恩来人小志高,12岁时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校长在一节主题为“立命”的修身课上,向学生们提出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有人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把比较法引入朗读训练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删减词语,进行比较朗读 指导朗读时,在不影响语句通顺的情况下,删减一些准确、传神的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课文的内蕴。如《一个降落伞包》中有这样一段话:“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的面前……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这段话从时间的紧凑上突出了周恩来同志在生死关头毫不迟疑地将生的希望给予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贵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淮安中学是周恩来总理故乡的一所百年老校,自1979年以来,学校坚持开展“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活动,迄今已有41年。淮安中学“以富强祖国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影响了很多学生,学校将周恩来精神作为育人之魂,用周恩来精神感召教师敬业、引领学子追梦,教育和引导师生像周总理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5.
写作素材集锦爱国·为民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这是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在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时所说的话。一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国外参加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他的学术论文在会上得到了高度评价,一下子成了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好几位...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回韶山》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堂层靠里的板壁上供着一个神龛。随行的人问毛泽东同志:‘当年是这样的吗?’毛泽东同志笑笑说:‘是这样的。’”这段话,朴实地记叙了毛主席回旧居时的情形。用心读书的学生可能会问:毛主席当年也信神吗?老师怎样解答学生的疑同? 《周恩来选集》(上集)有一篇《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与此有关,可供我们教学时参考。周恩来同志说,毛主席“最不同意晋察冀一个课本描写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反对迷信,说他从小就不信神。他说恰恰相反,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那个课本把事情反过来,说他从小就不迷信,打破迷信,生而知之。毛主席说,这是不合事实的。”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我们要使学生懂得毛主席小时候也曾迷信神的原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除了在主题班会等场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以激励为主。我常常给他们讲述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时确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抱负,周恩来在南开一中时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的故事,引导他...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10.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课上,我除了指导学生多读之外,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动笔的操作性训练。一、指导学生自拟各种读书符号在阅读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一些标记读书符号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固定的标记在文中做上读记符号:遇到难字加上“”;重点词语下面点上“……”;优美语句划上“”;中心句或名言警句画上“”;点明课题的句子扛上“——”;重点句段打上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2.
听课琐议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正在认真读书,书声琅琅,思想集中。忽然老师打断学生,或让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说话,或让学生改变句子的表述方式……这是阅读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教师的用心非为不善,自然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我认为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其一,干扰了学生的读书情绪,浪费了读书时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自从那次修身课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像风帆一…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降落伞包》是一篇记叙文,它按“飞机飞往重庆——遇到寒流——让降落伞——关心大家——飞机脱险”的顺序记叙了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根据课文结构特点和中年级的训练重点,教学时,除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祖辈何时迁居淮安?周恩来的祖父、曾祖父是否做过县知事?周恩来的启蒙教师是谁?1939年,周恩来续写在家谱上的“恩勤”是谁?周恩来的小婶母陈氏是他的“继母”吗?周恩来少年时期在沈阳读书时是否有位教师叫高戈吾?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考证了这些史实。  相似文献   

16.
一、语文基础知识1.画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有志向,有报负,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他处处克勤克俭,以顽强的毅力,涉猎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藉。  相似文献   

17.
一直努力着,试图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动心”,其实并不需要美丽动人的外表,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一、教会学生动手 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让学生“动心”,必须先让学生“动手”。在读书时学会圈点批画,在动手中勾画出重点,勾画出疑难,勾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勾画出最感动的句子……,用手在书中留下痕迹,也在脑中留下一些印象。  相似文献   

18.
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办公厅[1997]9号文件要求在全国开展纪念活动,并指出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配合这一纪念活动,贯彻党中央“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青少年中继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精神,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市中小学生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有关通知的要求,决定在本市中小学学生中  相似文献   

19.
本刊今年第1期刊登了蒋静同志的《一线阳光穿云出——学习周恩来同志的诗歌》后,安徽大学丁乐飞同志寄来了《关于周恩来同志五四前后诗歌创作研究的几个问题——同蒋静同志共学习》。肯定了蒋文“以鲜明的观点提出了周恩来同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和革命史上的重要的地位.许多见解是值得称赞与学习的。”同时对蒋交提出了几处有待商榷的地方.特别是对周恩来同志东渡日本的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蒋静同志认为丁乐飞同志的文章“作了一些好的分析,很有启发。”周恩来同志东渡日本的目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意义重大的问题。现将丁乐飞同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刊载如下.供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以来,听了一些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耳边总能听到年轻老师们说出的一些同样内容的教学语,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课堂“时髦语”有一些中看,却不中用。 “用自己的方式读读课文”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谈谈你“喜欢用怎样的读书读课文呢”。几个学生站起来声音洪亮地说:“我喜欢和×××一起读书”“我喜欢和小组一起读”“可我喜欢自己读”……坐在下面听着,我心里却在问:这是读书方式吗?这不是合作方式吗?老师面带微笑地告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同学们齐声读了起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在演戏。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