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重点探讨了日本随笔对于中国现代散文两条路径的影响,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平和冲淡的美文走向,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体式。通过日本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影响的考察,凸显了日本随笔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随笔的话语建构,离不开国外现代文艺思潮和现代随笔理论的影响,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国现代知识者接受西方现代性的批判观念,从而将社会启蒙、社会变革、人生改造统一到随笔的创作中去。与传统随笔比较,中国现代随笔出现了在西方现代性特征影响下前所未有的新美学特质。其表现为:其一,兴之所至,任心闲话。西方现代随笔标举的“闲话”境界极具美学意味,在中国现代知识者笔下就是“我手写我口”,将随笔创作视为谈天说地、率意随心、恣意创作的一种体现。其二,个性精神,人格色彩。中国现代知识者在挣脱封建樊篱而获得西方现代性特征后,就将随笔创作视为强化个人感情色彩,突出批判意识的一种自由文类。其三,信笔涂鸦与雕心刻骨。现代随笔是“表面”的“平常”与“苦心雕刻的妙笔”的结合,同样也能达到“美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诠释与界说——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的历史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中国现代随笔概念置放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考察,注意辨析西方“essay”与中国古代随笔概念之间的异同,指出中国现代学者在“五四”后既直接承续西方“essay”的精神余脉,同时又为西方强势话语阻断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随笔”名称重新正名,使之充当起知识生产和社会批判的重要角色,因而传统的文类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由于西方随笔理论的引入,中国现代散文一开始便确立“闲话”体理论的独特地位和强势话语。但这一理论的背后,却潜伏着中国现代学者在理论上轻视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的倾向。而本文意在寻找和研究与此不同的另一血脉的散文理论资源,指出“艺术性”美文的理论主张,经由周作人首倡。并得到梁实秋、徐志摩等人的积极回应,而后在20世纪30年代初以何其芳为代表的新进散文家那里得到全面发展,并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十余年来 ,青年学者黄科安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曾著有《2 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论》。近期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专著《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这本30余万字的论著延续了作者平实、中和、感性的研究风格 ,同时也不难看出新理论新方法带来的开放视野。第一编“理论话语建构”和第四编的“文类考察” ,显示了一种宏观建构的企图和理论思维的敏感颖悟力 ;而“文化类型剖析”和“散文诗学研究”两编 ,对诸散文大家的个论则体现了作者扎实、沉潜的书写个性和真诚、素朴的言说方式。孙玉石先生在本书的序文里指出 ,“散文批评不再是一种单纯…  相似文献   

6.
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突凸显了“翻译的政治”这一核心问题。散文译介对中国散文现代性转型的作用,应着眼于翻译话语的差异性,首先,关注翻译者所采纳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其次,翻译散文的“理论旅行”,又为特定的历史语境所制约,出现不可避免的误读、篡改和挪用;第三,从“归化”的翻译策略看,着重探讨国外与国内不同语境下,构成中国现代散文“现代性”转型的关键要素;第四,关注散文大家族内部的分化与独立。各种散文的文类并非壁垒森严、互不关联,而是互竞互补,滋长繁盛,共同演绎着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群星璀璨的夜空。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随笔的创作数量极多、成就斐然,然而古今中外关于随笔的理论研究,却是惊人的贫乏。其论大多是片言只语,语焉不详,带有随意性、感悟性、经验性的特点,而且常常是歧见并出、自相矛盾的。这充分说明了,研究随笔和中国现代随笔的烦难。黄科安博士论,选择现代随笔,确实需要相当的学术研究勇气,他在充分占有古今中外随笔创作和随笔理论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理论分析、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关随笔、特别是中国现代随笔的“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笔(essay)是文学吗?如何从修辞学和诗学两个角度出发来界定随笔与艺术、哲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随笔是否进行着知识的冒险从而来体验精神的自由?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随笔——自由的精神”学术论坛上,西方学者们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文认为,了解最新欧美随笔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将对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理论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关于 90年代中国散文的学术对话。各位对话者倾向于认同 90年代中国出现了“散文热”的判断 ,同时认为 90年代散文繁荣的重要标志是随笔的复兴和报章散文的兴盛 ,它们有力冲击了当代散文的写作模式 ,开拓了新的言说空间。 90年代散文是 80年代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既呼应了现代散文传统又有许多新的探索 ,它将引发散文观念和散文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衰微,现代文学理论范式开始形成。促成现代文学观念形成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西方现代文学理念,二是仿西方文化而来的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制,三是现代性质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三种因素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形成,意味着中国文学领域一种新的文化秩序的兴起,也标志着传统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模式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2.
近代学者王国维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与文学思想来剖析中国古典丈论,从而使中国文论步上了现代丈论的发展之路。本文旨在从其《红楼梦评论》中关于叔本华悲剧理论的运用与(认间词话》中对中国古代“意境说”的改造与具体内涵的阐释来简要论述他的丈艺美学观,作为认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言破言”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言说方式之一,其源于对不可言说之物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文学解决言意矛盾的一种策略和智慧。现代西方文论、尤其是文本批评,则强调文学言说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突出了文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以言破言”和“能指优势”两种理论的比较,阐明中西文学批评在语言意识上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学应给孩子什么?》等4篇论文是2005年最为重要的儿童文学理论文章,它们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实质性的思想启示与学理建设意义。在“2005安徒生年”中,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回击了当今文坛某种企图否定安徒生、质疑传统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现代价值的倾向,这使得该年成为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与思想建设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是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发出“呼唤原创”的强音。同时,在对儿童文学创作现象批判,作家作品、儿童文学史以及地域儿童文学的研究等方面,2005年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茅盾论冰心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我国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他写过许多作家作品论,涉及作家甚多,冰心是其中之一。文章探讨了茅盾论冰心的原因(条件)、内容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主流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矛盾冲突》课题的第二篇.课题的基本思路在于试图将王实味、萧军、胡风、“三家村”等人,从重重的政治、文化批判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其杂文的创作动机、文本功用、重新阐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其杂文思想进行梳理与把握,从侧面勾勒出(1942-1976)年杂文被批判的原因、模式、教训的某些历史线索,窥探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状态;把握其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脉络;进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路向提供某种程序的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是从西方引进的 ,传统文论只在潜移默化之中起作用。引进是全方位的 ,有气魄的 ,但接受有严格的选择 ,只有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 ,才受到重视。尽管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曾涉及文学理论批评 ,但现代文坛却几乎没有专业理论批评家 ,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原因除受传统影响、不重视文论外 ,主要是太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 ,首先是有用 ,从而很难去探讨美 ,去建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发掘了清代二十余家有关震川文章的评点,总结了归文的主要特点在于生活化、亲情化、小说化、平淡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肯定了震川文章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文章对清代否定震川散文的一些主要论点作了分析,认为归有光是中国散文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杂文学”到“纯文学”、从古代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先驱、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假如以此标尺来加以衡量的话,恐怕对他的评价再高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20.
身处“理论之后”的理论建构时代的青年学者马建辉,继承自己先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一书的脉络,在新近出版的《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对老一代文艺理论家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融汇近些年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所思所感,从翻译、学术论争、语境、个体经验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行了严肃而辩证的反思。通过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界遇到的诸多重大问题的分析,作者致力于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中国文学理论解释学的未来加以思考,从而试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