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曾经有人这样问我,在这16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学生对我的爱。还有人问我,做班主任的窍门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爱我的学生。宁静致远,心路无边,班主任的教学之路,既有耕耘的辛苦,也有收获的快乐,怀着一颗为教育而跳动的赤诚之心,我在追寻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一路放歌,快乐前行。  相似文献   

2.
爱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 ,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就是作为一名好教师的前提、基础。可见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 ,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但是光爱还不够 ,必须善于爱。要学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尊重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融入学生生活 ,…  相似文献   

3.
杨敏毅 《上海教育》2012,(11):48-49
危难发生的时刻,头脑中要进行爱还是不爱的思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一定是出自高尚师爱的强烈责任感。曾见过这样一则问卷调查,问教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教师肯定地回答:"爱。"问学生:"你能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吗?"仅有10%的学生回答:"能。"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引发笔者的思考:为什么90%的学生无法感受到90%的教师发出的爱,严重的感知错位因何造成?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听过六年级《最后的姿势》一课,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几乎是对答如流,上课教师感觉也很好。课后,我找了三位学生交谈,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位学生,他真伟大。""我懂得了谭千秋身上充满了爱与责任,他的灵魂很美。""我懂得了人们对谭千秋非常怀念与崇敬。"三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相似文献   

5.
孙岩 《河北教育》2003,(5):27-27
学生学语文的情感来自于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鲜活故事: 记得,我和我班的孩子们第一次见面,当我真诚地说出“把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时,孩子们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明白:我们之间是零距离。难忘记,新  相似文献   

6.
曾有人这样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经验让我深深地明白: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倾注爱心,用心去关爱他们,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魅力     
石荣芹 《考试周刊》2012,(92):46-46
我刚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在一次语文课上,我问学生:"你们的课余时间都干什么了?"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上网、看电视。"我接着问:"有没有读书的?特别是读一些名著的普及本的?"没有一个人回答。的确,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学生很少把时间花在阅读上。这样的状况不能不令  相似文献   

8.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可以随口叫出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名字,甚至对那些差生我们也熟记在心,但却往往记不住那些成绩中等、表现中等的同学。一个学期过去了,老师甚至跟他们中的某个人没说过一句话。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给予了成绩优异较多的关注和指导,对差生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诫,而那些中等生就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因为他们是让老师放心的一个群体。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时按量地完成,平时也还遵守学校各项制度。正因为这样。教师往往很少关注他们。而把精力放到成绩优异和表现差的学生身上,忽略了中等生对爱和关注的渴求。我曾无意间听到过一个学生这么说:我有时真的宁愿做一个调皮的差生,这样我就能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是啊,其实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只是一个关切的目光,半句暖心的话语。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发现 在开学的前两个周,我的英语课上总会有三四位同学从课上一直睡到课下,其中有一位几乎一节不落,老师走到他身边提醒也无效,据同学反映,这位同学无论上什么课都是这样?。一个高三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0.
崔晓燕 《山东教育》2003,(10):16-17
人们总喜欢用“桃李满天下”来赞誉教师,但我更喜欢陶行知的一句名言:爱满天下。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我每接过一个班,首先要做的就是举行一次“交友”会,让老师了解孩子们,  相似文献   

11.
周归源 《湖南教育》2003,(19):39-39
一、问题结构的优化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问题结构的逻辑性至关重要,如果问题结构的逻辑出了问题,学生就无从回答。如初一的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使我难忘?”这个问题有个预设判断,就是: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  相似文献   

12.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13.
本以为失态的表现大大影响效果,没想到评委们也被我感染了。并有人开玩笑似的问:这眼泪也是提前备好的吗?更意想不到的是学生把这件事写在周记中。后来在"亲情"单元作文训练中,许多学生写出了感人肺腑的挚爱亲情,不再因难为情而编造故事。为了加强效果,我又要求学生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时,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14.
如果要问一个语文老师教学中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作文教学;如果要问一个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写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该有但最普遍的一个怪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作文难教难改,教师苦;作文难写不好得分,学生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曾有过如此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在我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5.
"不要不在意我捡到的一元钱。"这句话出自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口。他对我说":上周星期三,我在操场上捡到一元钱,并立即交给了我的班主任。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走进教室对着全班同学问:‘谁掉了钱?’没人回答,到现在还搁着。班主任既没批评我,也没表扬我,我就在想:我做得对吗?"请班主任同志们不要忽略班上的小事。"对学生的爱就要爱到细节,爱得具体。"  相似文献   

16.
在听课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的问题一出,“唰”的一声,小手林立。教师指名一个学生作答,在他(她)回答时,还有很多学生的手固执地举着。再请一个学生回答,结果却和前一个学生回答的差不多。  相似文献   

17.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果让为人师的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回答也是肯定的:为了学生,我们呕心沥血;为了学生,我们废寝忘食;为了学生,我们……可是,我们的爱,学生知道吗?他们接受吗?他们同样爱我们吗?回答或许就不那么肯定了。有些教师不是常常哼唱那首“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吗?我想,这恐怕就是那种由于自己对学生的爱不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的遗憾又无奈…  相似文献   

18.
歌唱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生在这个特定时期处于生理上的变声期,并存在心理变化大等因素,有着不爱表达、害怕失败、特别在乎旁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现象。如果你在课堂上唐突地叫到一个毫无准备的学生回答问题,换来的往往是整节课的沉默。我曾在某次课堂上批评一位一直聊天不听课的学生,我对他说"要是你学会了这首歌曲,唱给我们听,你就可以继续你的聊天",结果学生说:"我没有学会,因为我学不会,我从来不唱歌的。"弄得一身狼狈的我只好自己找个台阶下"你既然什么都不会,下课老师给你补课。"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学生却对流行歌曲特别感兴趣。这些都是初中歌唱教学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遵循音  相似文献   

19.
马涛 《宁夏教育》2008,(2):26-26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失去爱和尊重,那么他将很难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理解、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基础上,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儿童。”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满腔热忱的爱,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心。教育植根于爱,教育需要爱来做支撑,教师的爱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为了培养学生注意主动观察周围的生活的意识,我决定用学生身边的常见事物来激起学生的观察欲望。我设计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伊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校园里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应该简单地回答:“绿色的、椭圆形的”。随后,我提出我的看法,让学生听到了我的看法后带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的懊悔去观察校园里的树叶。我认为,这样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导入。而且我认为学生是应该能够感兴趣发言的。但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人发言。在一段漫长时间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