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柳艳艳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4)
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根据对成人高校教师的研究发现,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等都会引发工作倦怠现象的发生。为此,应积极地从规划教师职业生涯、科学设计工作内容、建立公正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和谐人际关系及教师自我心理调节等方面采取应时策略,以减少教师工作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彦江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225-225
本文研究了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方面存在的倦怠现象,在分析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表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3.
杨凤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3):133-135
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策略是教师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面对职业压力采取的应对策略依次为:积极解决、自我调控、忍耐、合理宣泄、幻想、回避、自我改变、积极应对、自我放松、三思后行、寻求支持等.并且,在不同学科、不同教龄和不同任教年级等方面,许多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468名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教师心理授权与工作倦怠的现状与关系,结果发现:(1)工作年限在心理授权总平均分和自主性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而家庭来源在心理授权总平均分和自我效能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2)性别在情感耗竭和低成就感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工-作年限则在工情感耗竭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而家庭来源在’工作倦怠总平均分以及各个维度上都出现了显著性差异;(3)小学教师心理授权及其各个维度与工作倦怠及其各个维度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小学教师心理授权对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预防和缓解科研秘书工作倦怠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宏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34-34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是管理者与教学科研人员联系的中介环节,其工作倦怠问题不容忽视。预防和缓解的策略应从社会及心理方面入手:争取理解和支持,建立和谐发展的工作环境;提高素质和修养,塑造积极健康的工作心态。 相似文献
6.
李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43-43
在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中,社会支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影响因素。提高教师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工作倦怠的有效策略,然而什么类型、什么来源的支持最有效,尚未达成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19,(2)
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改后对教师也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教师是压力比较大的职业,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师,由于小学阶段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管理与规范上,当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及社会应当正视目前小学教师的心理状态,积极采取有效的调节策略,改善教师心理状况,促使小学教师能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使用教师工作倦怠量表对136位成人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结果发现,成人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高于普通高校教师;男教师工作倦怠水平高于女教师;31—40岁的教师,硕士学历教师,副教授职称教师工作倦怠最高,并据此提出一些预防及应对工作倦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主力军,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探寻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合运用随机访谈和观察法,发现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受专业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学习时间、教学压力、专业引领、培训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 相似文献
10.
教师工作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与组织特征、角色冲突与角色压力、控制感与学生问题、学校组织气氛以及教师个体的人格等因素都是影响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变量。针对教师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体三个方面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以缓解与减少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体成就感降低。通过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了解倦怠的后果,进而提出降低工作倦怠的对策,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态势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一中小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了解,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发展态势,寻求预防、减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为教育生活中一个越发突出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教师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教师评价机制单一,教师工作环境偏差以及教师个性心理因素。对此应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给予教师积极的社会支持,提倡发展性评价,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提高教师自我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借鉴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理论和测量工具,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研究了目前乌鲁木齐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被调查的英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但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个人、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预防和缓解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LOU lai-zhi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1)
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大小、教师的控制感、教师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教师个体人格因素以及学校组织气氛和学生的纪律问题都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还会影响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学校与教师个体三个方面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以缓解与减少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制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它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压力和教师的人格特征.根据Maslach和Lciter提出的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模型,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应把个人干预和组织干预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专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文章并不多。本文通过对352名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全国范围的职业院校1238 名任课或兼课教师进行调查,比较职业院校不同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状况.结果发现,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的检出率分别为34.2%、15.7%和11.1%,情绪衰竭在婚姻、教龄、职称、兼任行政职务和学校层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低成就感在年龄、职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格解体在性别、学校层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珩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2):185-188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师是知识、文明、真理的传播者。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影响工作,影响到人才培养。文章通过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倦怠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避免职业倦怠的方法和措施,以引起社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