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只有亲历实验过程,学生才能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激趣引导,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下面以《认识岩石》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理念的贯彻。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自然课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纵观现  相似文献   

4.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下面以《认识岩石》为例,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我们很难预测 10年或 2 0年以后 ,学生需要哪些知识 ,学生必须面对哪些问题。所以 ,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教育家施瓦布指出 :“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 ,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因此 ,世界各地都在强调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比如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写入标准 ,将其上升为一条普遍原则。它指出 :“学习科学是种能动的过程” ,“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国际文凭组织的课程计划中也写道 :“探究性活动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作为《科学》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必须在教学  相似文献   

7.
在中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教育评价是日常教学活动的关键构成要素,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驱动,是有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动力,更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育评价的现状,转变教育评价角度,增添教育评价的维度,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全程式"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8.
覃小平 《广西教育》2014,(41):19-20
正《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一种重构性探索的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一种教学思路或活动框架。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一、问题的提出笔者主持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这样的教学观念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观,明确指出学习要与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提升素养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创造独创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行  相似文献   

10.
幼儿科学教育探索是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的,主要有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及偶发性活动等.开展怎样的科学活动有意义?教师什么时候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科学教育中"教"与"学"的矛盾如何解决?本人在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践案例,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1.
近读2022年《人民教育》第1期《处理好"双减"五对关系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引发了我对"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学业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明确评价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教师应充分理解"评价活动"的实质及"教育评价改革"的要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革学生评价中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相似文献   

12.
农瑛 《贵州教育》2021,(21):41-43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呈现出关注科学原理的运用、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引导学生感悟技术的巨大魅力的特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各种"技术与工程"实例资源,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因为地域特殊性更易被学生认知,便于理解与学习.所以将小学科学课程与家乡的"技术与工程"实例有效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其认识人工世界、参与工程实践、发展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因此,在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搭支架》教学中,我们结合之前组织学生开展的研学、科学阅读和观看纪录片《天眼》等活动,把教学关注点落脚到"贵州天眼"的结构上.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科学探究活动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施中,我们又容易走向极端。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堂完全处于不断地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之中。甚至有的活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教师就匆匆忙忙让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从表面上看课堂似乎热闹非凡,学生也能积极动手探究。可是当我们冷静审视整个教学过  相似文献   

14.
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来看,它分为两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一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另下部分内容是上部分的延续,重在于培养学生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下文笔者主要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对如何充分发掘身边的资源,搞好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的一些感悟感受。  相似文献   

15.
高师学前科学领域实训课程应以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领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幼儿科学实验(制作)实训、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实训、科学区域活动实训、一日生活活动实训等四大模块为内容体系,采取"五三一"教学模式和"三三制"评价体系,从而保障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首过往,展望未来,"以生为本"教育思想是束光,从理念到实践,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熠熠生辉. 以生为本,是基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培育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育的根本. 以生为本,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诉求.以生为本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更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中心,保障学生权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脱贫攻坚战中,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让义务教育有保障.国家还对中小学生近视、校园欺凌、携带手机、必要睡眠时间等问题进行了防控和规范,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许多节能环保素材,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本文试从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操作模式和活动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近年来,景德镇市昌江区教育局开展了"知市情、爱家乡"的教育活动,通过编写和运用《瓷都三字经》,以活动为平台,以三字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市情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一、背景与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许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地震、雷电、光合作用等)单靠书本呈现的文字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探究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为自然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自然第十册《雷电》一课为例,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材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由于教师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不够,往往会以教师"活动"代替学生"活动",使"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不精细.本文通过提高教师对"活动"教学的认识,转变教师"活动"教学的备课思路,增强学生科学"活动"的操作以及配置与新课标相配套的实验器材四个策略,以解决科学教材的"活动"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