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人到猿     
英国《不列颠新闻学评论》2011年春季号技术更新、资讯爆炸……这是一个传媒的时代吗?回答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媒介,我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媒介所提供的虚拟现实之中。不是,则是因为人们对于传媒日益高涨的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2.
3.
书人书事     
李锐和《李锐其人》李锐先生的知名度很高。这不只因为李老担任过高级干部,更因为他写了《庐山会议实录》等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的著作。他今年82岁了,一生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大书。其实,这本书也早有人去写。《光明日报》记者宋晓梦早在  相似文献   

4.
书人书事     
遇罗文和《我家》 1998年夏天以后,因为编辑《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一书。我一直设法与遇罗文先生联系,但找了许多线索,最后都中断了。直到年底,我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遇罗克是谁》的短文,却意外地接到了遇罗文的一个传真。原来,他看了报,通过编辑陈明洋查到我的  相似文献   

5.
书人书事     
孙越生的遗著在当今中国,学者数以万计,思想家却寥若晨星。学者和思想家是不一样的。只要投入学术研究,并拿出一些言之成理的学术成果,就有资格称为学者。然而,思想家就不同了。只有对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提出独创性的学说,这种学说能够激发别人思考,启发人类的心智,才称得是思想家。思想家的标志,不在著述的多少,而在思想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如果仅仅是运用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来论述问题,解决问题,而自己没有  相似文献   

6.
书人书事     
郭小川的儿女和《郭小川全集》诗人郭小川有一儿两女。儿子叫郭小林,也是一位诗人,现在供职于《中国作家》杂志。大女儿郭岭梅,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小女儿郭小惠,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他们和我妻子邢小群相识于儿时。那还是60年代初,他们都住在北京和平里中国作家协会的宿舍。父辈是同事,子女就成了伙伴。  相似文献   

7.
书人书事     
蓝英年与陈徒手蓝英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年近古稀;陈徒手是《北京青年报》编辑,未及不惑。他们二人至今互不相识,怎么扯进一篇文章?我觉得他们有个共同点:最近几年都以随笔的形式,揭示本世纪作家的命运,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我认识蓝先生有三年多了。第一次见面是在《博览群书》杂志主办的一次聚会上。当时开了两桌饭。蓝先生长我近  相似文献   

8.
书人书事     
鄢烈山的时事评论马莉来电话,说鄢烈山在《南方周末》的专栏文章纵横谈要结集成书,让我写一点想法。其实,鄢烈山这些文章的价值,用不着我去评说,千千万万普通的读者已经给他投了赞成票。如果中国的新闻评论能设一个类似《大众电影》百花奖那样的奖项,这个奖杯得主非他莫属。实际上,《南方周末》中缝里经常刊登的  相似文献   

9.
书人书事     
永远的遗憾 10月5日上午,我给唐达成先生家去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告诉我说,他是唐先生的弟弟,刚从美国回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问起唐先生的身体近况。他说,已经垂危。我问可否去医院探望,他说医生已经谢绝一般人探视,就是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的亲属,医生也有限制。我放下电话,心里很难过。  相似文献   

10.
书人书事     
徐晓和《民间书信》 5月的一天,徐晓给我打来一个电话:《文革书信集》总算出来了,改了名儿,叫《民间书信》。我拿到这本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的新书,屈指一算,不禁长叹一声:八年了! 八年前,徐晓还在《中国文化报》当编辑,杨健找她采访有关文革中地下文学的往事,使她翻检了家中保存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类似守株待兔型的侥幸成功,已经几乎没可能发生了。如今的出版社都对明星自传书自述的市场含金量有着清醒、敏锐的判断,开始有意识、有眼光、有目标、有计划地策划选题。  相似文献   

12.
1978年我在县城的一所省重点中学读高中,那时在县城新华书店基本上买不到什么书,每有一本新书,老师同学都奔走相告,然后急急忙忙去书店购买.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学、图书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都谈到图书的“题跋”,但是对“题跋”的概念并不统一。新版《辞海》中解释为:“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其中援引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最后归结为:“一般指书、画、书籍题识之辞”。《辞海》的这段释义,等一部分是不很准确的,这里仅以书籍而言,一般把正文前面的称为“序”,后面的称“跋”。黄裳同志在《谈“题跋”》一文中就说“……要谈出些较有系统的意见还是很不容易的,例如题跋与后记之类应该怎样区分就不大说得清楚;又如‘四库全书’的‘提要’,事  相似文献   

14.
读罢陈福康的《能否多出一点直排书》,又读闵良臣的《从“直排”说到如何对待陈寅恪》(《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6月27日和9月5日),不由得想起书与杂志从直排到横排变化的情形,写下来可供直排或横排爱好者参考。关于汉文从直排到横排,陈福康先生介绍美国学者的《书与竹帛》一书说:“中国文字的书写与排列,其顺序都是  相似文献   

15.
16.
子晨 《图书馆杂志》2005,24(7):95-96
如果说,书是灯火,那么书店就是灯塔,而书店主人则是灯塔内永远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7.
在微博没有出生的时代,基本上我们这些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会》之后不会马上翻开看故事,而是非得先把中缝的笑话看完才行。这大概是我们在二十多年前对内容最真实的态度了吧。不过内容虽然很重要,其实就出版来说,它的商业模型本质上无非就是"给人找找书,为书找找人!"了。而基于此衍生出的媒体和观察视角,无一不是为了能够促使它越来越好。我的态度是,作为图书出版圈的媒体,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书人汪稼明     
知道汪稼明的名字,是在读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之后。上世纪几十年代下半期,这家出版社将一些发黄发脆的旧照片汇集成册,用现代文字予以诠释,编辑成《老照片》系列。也许是适应了世纪末人们普遍的怀旧心理,这种形式的图书一经推出,即广受读者青睐,当年即名列全国图书零售排行榜前茅,经久不衰。后来由畅销书定格为长销书。自1996年12月第一辑  相似文献   

19.
书与人     
《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2):118-118
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生命力。(华罗庚)  相似文献   

20.
人与书     
书本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就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了知识饥渴的乳料。世界上的大思想家和大发明家,都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