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才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所以知识型人才资源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在人才资源管理实践中,雇用最优秀的人才、加强人才培训、给创新思维以充分的成长空间、采取有效激发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励策略、建立有利于员工创新能力发挥的绩效评估体系都是卓有成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企业对高职高专创新人才要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为此,本文分析了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并提出高职高专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造型技术应用性人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创新人才更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培育员工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组织战略管理思考的核心问题。一、构建全面创新的企业人才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的素质培养,通过开展一系列提升素质的活动,提倡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细化环节,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勇于革新、敢于突破,使员工注重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这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是能充分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应。企业在管理中应该给员工展示创新观念和创…  相似文献   

4.
湖州市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多大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科技创新能力、基础创新能力和制度环境创新能力的三元结构。湖州在这三方面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有限、科研机构少、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高层次人才匮乏、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偏少。为此,湖州市可以从建立市场导向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培养和发展创新网络,多元化及系统化的创新人才开发,围绕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根本所在。竞争的核心与焦点,说到底是民族的创新能力问题,也是人才的创新素养问题。从众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即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不同寻常的创新思维,相互合作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企业创新方面(A):人才储备情况人力资本投资率企业对创新的看法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指标,是因为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人的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人的潜力企业才能做出真正的创新。而这有需要较高的人的素质.所以我们要确定企业中人才的储备情况.以及且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情况。当然,只有企业内部的员工对所做出的创新有个共同的认可.企业的创新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因此又提出企业对创新的看法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社会及企业更加期待具有长效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应构建自主学习与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独立思考及持续性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研究持续性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法,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持久性人才,促进经济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创新人才还具有其独特的人格特征及个性心理结构。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目标,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增强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创新学习方法,抓好党建新理论、政策规定、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理解是解放思想,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认识前提;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突出员工主体地位,紧贴员工思想实际,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是解放思想、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创新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各种理念和实践逐渐受到高教工作者的重视。在多年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科研的先进技术、先进理论与手段,生产中的实际工艺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工作,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项工作同时联系相关联的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调动了学生创新性、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动手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培养的重点应是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世纪。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结论,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释了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必须丰富人才的内涵,突出创新能力。分析了培养创新人才,传统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提出了把握时代特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要求。探讨了网络教育具有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自主性的特征,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一个企业人才工作机制如何,能否合理配置、管理、开发和利用好人才,将关系到企业集团生存发展。如何从现有员工中造就成功的人才队伍,是一个值得所有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很快,这样对现职岗位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工作技能,还需要能够快速跟踪前沿技术并能用之于现工中。因此,对在职人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发展,用人要前瞻,岗位的竞争就提到议事日程了。竞聘选拔的出发点是因岗择人,手段是公平竞争,目的是优胜劣汰,方法是人才测评。因此,竞聘选拔在各单位的选人用人中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在竞聘选拔中采用的考核技术  相似文献   

16.
坚持素质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宁 《教育探索》2004,(6):10-11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深对创新人才的认识 所谓创新人才,通常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成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诸多方面。对于高等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我们可以把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简要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这三大要素,即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创新人才应该是掌握丰富知识的人。研究创新的概念可以发现,创新是在前人与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首先要培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或中间环节,它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因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还很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空间狭小,创新能力不高。解决这些问题,要转变观念,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创新空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很多企业的员工职业发展途径单一.除了一般的行政晋升外,缺少其他职业发展通道。而且,公众评价一个员工的业绩、贡献,往往以他的职位来确定,使得大多数员工都想往行政职位发展。但是,任何企业的行政职位数量都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但闯过”独木桥”的员工总是少数,大部分未能如愿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或选择跳槽,或消极对待工作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对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目的,就是把人才的个人需要与组织的需要统一起来.做到人尽其才,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觉得在组织中大有可为,从而培养.提高其组织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沈文 《神州学人》2000,(4):23-24
北京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日前成立,它将成为为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基地。据介绍,随着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及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型发展的步伐加快,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急需高级管理人才和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多种技术创新并未带动相应的产品创新,致使园区发展受到阻碍。创新是现在这个园区急需的动力。创新学院是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之后,在人才培养上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关村创建…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是个体通过有目的的的创造行为表现出来的变革事物、促进技术革新、观念更新的个体积极心理特征的综合,创新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创新人才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与博相统一的知识结构;二是科学与人相统一的结合素质;三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完善人格,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大学负有邓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