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是结合的。虽然中世纪以后因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导致了它们的分离和疏远,但下一个世纪科学与艺术将再次重逢,已经成了许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共识。这一点,有1993年和1995年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或作主发言的两次《科学与艺术研讨展示会》及有关作品为证。面临着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学教  相似文献   

2.
欧阳山《一代风流》所描写的那些美貌绝伦的男女主人公,无不引动读者心灵的倾慕和爱恋.人的美是自然事物发展到最高阶段的美,是具有显著个性特征而又充分体现出社会普遍性的个体美.在这里,自然美与社会美、外表美与内在美、容貌美与精神美达到了高度的结合和统一。《一代风流》对男女主人公的美的描绘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所取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法”所带来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效果.它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又汲取和借鉴了外国文学作品中某些有益的东西以善于用南国暖色基调重涂浓抹,又不时让北方冷彩高腔穿插洒泼其间,从而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出周炳、区桃、胡柳、胡杏等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美的典型;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得到深刻、充分的揭示,环境的典型性也得到了更全面更内在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艺术与科学发展依循的是不同轨迹,它们有可能重叠,但从没有相互代替。虽然说艺术没有解释科学的使命,科学也不担负创造艺术的目的,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和艺术间在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联系方式.本文从古代文明、古典文明、现代文明、当代文明四个不同阶段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晓玲 《教育科学》2006,22(1):26-30
自近代我国引进教育学以来,“失语问题”与“失语研究”一直在教育科学发展的征途中行影相随。失语问题与失语研究之间形成的张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笔者在本文首先对它们进行历史梳理,概括出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科学失语问题表现出来的现象,以及当时研究者们分别针对其所做的“失语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试揭示“失语问题”与“失语研究”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类本位时代 :人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时为小我 ,人的联合统一的存在为大我。“随着小我作为普遍的个人获得全面的发展 ,大我作为普遍的类便得到充分地展开。”人依靠类的力量求生存与发展 ,这个类的力量一定超越个体能力的简单叠加。科学的发展是时代本性的理性映照 ,地理科学亦然马克思曾经揭示出 :人的成长过程须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等发展阶段。这里指出的人的三个发展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 ,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高考队伍中,艺术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无论是在几星级学校,艺术生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艺术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太大的困难,太多的无赖,对艺术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和兴趣培养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本文从激发、调节与维持、教学观念,多个侧面对如何培养艺术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分析,希望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4个大的阶段, 其中影响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较大的, 主要有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 “传统教育”思想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 它们与教育中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引申出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主张。这些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学科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以 “三个面向”为指针, 即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 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 探索出一条既是现代化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语文点拨教学法是蔡澄清先生创立和倡导的一种中学语文教学法,于1982年在《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人物”栏中正式提出,从个体实验阶段到合作研究阶段、群体研究实验阶段,历时十几年,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安徽省今年8月召开了“语文点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暨学术报告会,并在全省进行推广。课题组撰写的这篇文章,全方位对“点拨教学”进行了科学阐释,相信会使广大读者对点拨教学———这一走向21世纪的语文教研课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的因素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正在进一步被揭示。因此,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地关注,提出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理论。它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企图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而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理论,深化教育改革,期望能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的教育理论更科学、更具有实践性、更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本描述了俄罗斯侨民学三次浪潮各不相同的形成背景和生存状态,经由论述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学成就,力图揭示出这一学的化意蕴,并就此提出关于政治风云变幻与学发展的关系、学史家应当如何看待“非主流”学、流亡学的“边缘性”等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21世纪人类发展研究的主题.钱学森教授曾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与艺术分了家,其实它们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相似文献   

12.
在青少年启蒙教育阶段,科学与艺术就像鸟之双翼,缺一难以展翅高飞。它们从来就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并且已经成为各自发展的强大动力。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所以在基础教育中科学和艺术要携手并进,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3.
根植于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成都市从2004年以来开启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与探索,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已经经历了“发展农村”阶段、“以城带乡”阶段并开始步入“城乡互动”阶段.在实践层面为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分析这些阶段,可以理清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脉络,有助于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更加理性、科学和完善,从实践层面丰富城乡教育一体化阶段理论,为有关理论研究提供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界更加关注和助推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主体意识导引下。历史观与史料、历史与戏剧的二重有机整合,是构成20世纪40年代史剧思维运作的中心环节。剧作者普遍注重主体史观与客体史实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把它上推到历史真实的层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的想象、虚构与创造,把历史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将“史”与“剧”这两种异质的元素熔铸为艺术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声乐新唱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上溯到、秦汉或更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人们编唱了大量题材广泛和形式多样的民歌,它们风格浓郁,情真意切。在世代相传的演唱活动中,艺术家们总结出了符合科学规律的多种用嗓方法及特点。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既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又借鉴了西欧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的一种新唱法,使传统的唱法更科学,更具有民族感和时代感,更能发挥其艺术效果。现在我们称这种唱法为民族新唱法。  相似文献   

16.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普遍语法在语言学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阶段,已经将普遍语法与数理逻辑、生物等科学领域相联系,并用形式化的方法关注语言在大脑里的抽象表现,使语言学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论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关于事物发展的规律,它们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但无法说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是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文章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法普遍联系的三个新规律,即相关规律、平衡不平衡规律与合力规律。只有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六个规律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82年第2期发表的叶春生同志的《神话理论新探》一文,其主要观点在于说明神话是不断发展的,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科学神话”没有什么不同,可统统看作是“神话”.我对这个观点不能苟同.鲁迅、茅盾等对神话定义早有精辟的论述,并严格划分了神话与传说的界线.而神话故事、“科学神话”这些晚出的文体,更与神话有明显的差别.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种文体的内涵和特质作简单的叙述,并进行多角度的相互比较,以说明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质变.神话、传说、神话故事和“科学神话”是常见的几种关于“神话”的文体,但绝不是可以混用的同义词,而是各有内涵的不同概念.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观点,我们知道,定义的元素,“一个是属,另一个是种差,并且只有属和种差述说本质”.神话、传说、神话故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它们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科学揭示的是我们看不见的真理,艺术展示的是事物规律原本的天然属性和状态。科学与艺术颂扬的本源都是人类所需要的真、各、美。服饰中的“真、善、美”应该为那一时代而存在,产生的是瑰丽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