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12):25-25
截口 接和截读音相同。平仄不同。钓鱼不是吟诗。有些地方的方言读起来是一样的,难免有接口就是截口的理解,混淆了。鱼停在那里.等着饵落到嘴边。吃现成的是接口:看到饵飘落而下。鱼斜刺里冲过来.衔了钩甩头就走是截口。  相似文献   

2.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5):29-29
偏口吃惯了零食的孩子不思饮食,专吃薯片、巧克力——都是惯的、依的,宠爱太多嘴就刁了,称为偏食。于是,商家推出了这个片,那个片,说是可以纠正偏食。其实,少一点溺爱,嘴就不偏了。鱼也一样,本来什么东西都吃,烂的、臭的、酸的、变了质的,饥不择食,甚至有草鱼吃布鞋的。在我们用某种鱼饵获得良好效果之后,大家都选择了它,时间一长,鱼偏口了,换一种鱼饵就不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偏口是钓鱼人宠的,惯的。不过这也给了钓鱼人一个启示:在一个固定水域,经常用一种饵钓鱼,鱼就偏口了。商品饵出现之后,鱼的偏口现象更加严重。例如钓鱼比赛,前两轮…  相似文献   

3.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13):15-15
调性 来自海峡那边的钓具术语。在钓鱼界流行,简单理解就是钓竿在承重状态下出现的弯曲程度。以及与竿长的关系。比如用长度和直径相同的钓竿,挂一个相同的重量,甲竿前端占竿长30%的长度弯曲了:乙竿弯曲了20%的长度:丙竿不弯,仅在钓竿中段有一个微微的弧拱……如果把甲称为硬,乙就是超硬,丙就是极硬。  相似文献   

4.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8):19-19
大师:趋之若鹜的桂冠——垂钓大师的简称。前中国钓鱼协会颁发的“钓鱼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中的高等称号。在英语中,大师就是匠,与修鞋的鞋匠以及做马桶的箍桶匠的“匠”是一个意思。中国人谦虚,许多做老师的,包括大学里教博士的导师都谦称自己是教书匠。所以用不着为钓鱼的大师顶礼膜拜,实在一点,称钓鱼匠也没有贬低到哪里去。可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一个外国的钓鱼匠被我们尊之为国际钓鱼大师;因为批准机构停止活动了,申报“垂钓大师”搁浅而自称大师,或被人恭唯为大师而沾沾自喜者大有人在。钓鱼人舍不得传统,可是怎么就丢了谦谦君子…  相似文献   

5.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11):25-25
乱口 浮标大幅度上升.一直升到标身出水,提竿无鱼;急速下挫,标尖看不见了还是空钩,于是有乱口鱼或称乱层鱼,这是竞技钓鱼的说法。休闲钓鱼也有这种情况,但说法变了,这是小鱼闹窝,一群尖嘴鳖鲦。两种说法都对,问题是竞技自命不凡,看不起休闲.称之为乌合之众;休闲反唇相讥,说池塘内竞技钓是动物园打猎,笼里捉鸡的能耐,也就是拿小鱼开心。  相似文献   

6.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14):19-19
甩大鞭受人嘲笑的老字号钓技,却是破风抛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钓鱼越来越复杂了,可惜省了力气费了心思,如果我们还是甩大鞭,宁花力气少费心思,钓鱼是不是就落后了呢?坊间有个说法:学钓三月横行天下,再钓三年寸步难行。老技术简单,所谓学就是多看几次,比如风大了,抛不出钩去就  相似文献   

7.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5,(21):45-45
小药 诱鱼剂的俗称。钓鱼人不是医生,怎么给鱼开起药方来了?其实鱼没有病,是人犯是馋痨!比如药酒,本来是给人吃的,但没有下酒菜,就拿它来当麻痹鱼的神经,使之胃口大开,疯狂咬钓。我们不是提倡环保,高喊护水护鱼,维护生态环境么?怎么到了钓鱼比赛就被名呀利的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呢?  相似文献   

8.
萧然  昕东 《垂钓》2010,(8):28-29
七八年前,滋生出“剩余浮力”一说。浮标尖儿上尚未入水的那几目,本当好好的在空气里,何来的浮力?硬说它有“浮力”,还“剩余”?安静没多时,又蹦达出一个什么“跑铅钓”一词来,着实让我迷糊了、困惑了……  相似文献   

9.
李歌 《中国钓鱼》2006,(5):58-59
二、动态剩余浮力 有人说,钓鱼人运用的不局限于重浮力平衡原理:这话我理解,动态剩余浮力,实际所指应是系统的动态上牵制力(反弹趋势),它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只可意会而难以量化言传。  相似文献   

10.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3):19-19
掐鱼钓鱼的一种形式,主要为竞技钓手所采用。几个人选一处鱼塘,说好了每人掏30元钱,集中到一起,钓完了扣除渔场费,余下的作奖金,第1名100元,第2名60元,第3名30元……钓得差的给钓得好的发奖。掐有两层意思,一是用拇指掐着4个指头计算,钓了多少鱼了;二是能掐会算,鱼情掐得准,算计着今天的鱼用什么配方,怎么钓。不这样,你就是天天给人发奖金也没有人感谢你。道貌岸然者说:这是赌博,败坏了钓鱼的名声,至少与文明去之甚远。想想也是的,钓鱼何等高尚,又何等高雅!怎么就沾染了市井陋习呢?其实钓鱼并不高尚,而且从来都没有高尚过,从姜子牙钓君王开…  相似文献   

11.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9):25-25
轻口 都说鱼变坏了,刁了。原来吃口很大,有幅度有力度。后来越吃越轻,从下挫2目变为轻轻一蹭,机会稍纵即逝。  相似文献   

12.
钓语别解     
之晔 《钓鱼》2006,(10):19-19
接口 我们奇怪,浮子怎么沉不下去了?一般的解释是钩还没有沉到底的时候被鱼咬住了。如果我们坚持简单,就像曹操要口渴的士兵不停下脚步,说前面有梅林一样,而不是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去解释“望梅止渴”,相信浮标是翻不出那么多花样的,也不会有200元一支的价格。  相似文献   

13.
杨勤华 《钓鱼》2006,(8):68-68
春天来了,钓鱼人便“活”了。蛰伏了一个冬天,手也软了,腰也松了,腿也沉了,如今一走进春天里,找到了感觉,找到了开心,也找回了神采。双休日的早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小路上都有钓鱼人“赶场”的身影,公共汽车上有三五钓鱼人的欢笑声,乡村小路上有钓鱼人摩托车欢快的轰鸣,雾霭弥漫的田埂上有钓鱼人行色匆匆的脚步……一池碧静的春水在迎接着钓鱼人的到来,间或有三二尾调皮的鱼儿跃出水面打破寂静,欢迎钓鱼人的到来。于是,钓鱼人就在期待和快乐中轻捋银丝,抛出希望,迎接朝阳。不知不觉中,拔节的油菜花在身旁开放了,那朴实的香味在阳光里延绵流…  相似文献   

14.
钓鱼别解     
之晔 《钓鱼》2005,(22):48-48
拉饵 国人的骄傲,中国式钓鱼的杰作。拉你没商量,一小时钓339尾,还创造了吉尼斯记录,成就了一批垂钓大师,捧出了一届又届的“钓王”,光荣啊,能像富豪那样有了排名榜。然而,我们还听到一个声音:这是钓鱼的倒退!不过这是来自海峡那边的声音,传到大陆已经很小很小了。国外有绿色组织,有保护动物免受虐待的团体,我们没有,所以拉饵依旧。  相似文献   

15.
王斌 《钓鱼》2006,(16):45-45
对钓鱼人说,每次出钓满怀希望而没有钓到鱼,就被称之为“空军”。不言而喻我在青坨子没有钓到鱼,就是被“应征入伍”!记得二十多年前,高二时航校来“招飞”,我们八个班,近五百人之中只选中了一个靓仔,感觉“空军”多么的难当!  相似文献   

16.
“圈”钓     
于文福 《垂钓》2002,2(12):33-36
海钓虽然刺激,却要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近年来,在辽东半岛兴起了一种新的海钓方式——“圈”钓,让钓鱼人真正地“走进”了大海。  相似文献   

17.
李歌 《中国钓鱼》2006,(4):50-51
剩余浮力问题实质上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内容,而以往则易把它们混为一谈,所以导致观点矛盾,难以统一。本人有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18.
晨钓     
王思 《中国钓鱼》2007,(6):10-10
钓鱼人都知道春天是钓鱼的黄金季节,到了夏天,由于气温高水温也高,鱼不愿开口,于是人们便说:“夏天到,鱼难钓”。可见春钓和夏钓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是谈夏钓,在这里有必要谈谈什么是夏钓。什么是夏钓?这很简单,顾名思义,夏钓就是夏天钓鱼,这么说似乎没什么不妥,可又不那么简单。以2006年为例,5月6日立夏,8月7日立秋,那么夏钓就是5月6日到8月7日这三个月钓鱼吗?  相似文献   

19.
“浮力”?     
尚立和 《垂钓》2005,5(5):54-55
下面的来稿还是关于“剩余浮力”的讨论的。自从本刊登出何蔚蓝先生、陈燕曾先生、李歌先生等的关于“剩余浮力”和“空心尾与实心尾浮标”讨论的文章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有广大普通钓鱼人参与讨论的文章,无论观点对错,都是好文章。所以现将有代表性的文章缩略刊载,各抒己见,供大家讨论辩明。  相似文献   

20.
夏秋两季,气温较高,雨水较多,因此,如何在夏秋钓“雨”就成了我们钓鱼人必须研究、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