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追求人的自由、实现人类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青年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不断深入地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分工是异化产生的根源,进而在对分工的探讨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并指出消灭分工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间合写的一部巨著.本文根据这部巨著中的一些观点,介绍了分工与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5.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而且也阐述了语言学的重要思想,其中包括关于语言的起源、深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关于语言的内容等问题的论述。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分工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得出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本身的变迁、分工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分工与个人的发展三条线索入手,梳理、讨论分工问题的基本思路:分工本身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自发阶段和社会分工的自愿阶段的发展过程;分工把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社会历史范畴贯串起来,构成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在私有制下,束缚个人发展的自发分工是人类异化的根源,只有自愿分工才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较少的异化词汇阐述着最明确的异化思想。异化本质上是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是经验条件中现实个人社会本质的表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异化思想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思想具有内在、明晰、严谨的逻辑关联性。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揭示历史发展的经验现实的基础上,借助于异化,实现了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历史进程的科学描绘,真正实现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形而上的层面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内在机制,是强式的哲学话语论证但缺乏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只是到了《资本论》时期,唯物主义历史观才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分析和理解,指出了分工与异化的当代新属性,从而提升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辩证认识社会分工的积极和消极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需要物质生产的分工,因而存在性质相互差异的工作。这在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从事不同的工作即工作分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目标是成员都有平等的资格让兴趣、潜能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调和这种情况,可依据成员的兴趣自愿选择工作并灵活调换工作。然而,在成员根据兴趣而提出的平等要求之间,民主可能无法对这种平等做出权衡或达成共识。因此,这种目标在可行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分工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与古典经济学家存在着维度和旨趣上的差异,阐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其深层次的涵义,展示其独有的视域,也有助于对马克思早期其他思想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一种以经济分工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依次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西藏已经具备参与经济分工的基本条件,认为西藏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如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农牧产品产业集群、手工业文化产品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集群、贸易服务产业集群,最后,指出西藏在参与经济分工建立产业集群应处理好的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音和语调.词汇、话题的选择以及话语风格探讨了男女在语言上的性别差异,指出社会分工是语言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时提出利用语言性别差异更好地优化男女两性的社会分工.让语言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分工体系架构下的家庭劳动,认为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区别在于家庭劳动比社会劳动缺少了价值交换环节,故而,在当今社会不被社会价值体系认可,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女性从家庭劳动中逃离出来,在社会劳动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而这种定位最终又会对家庭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进而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寻求某种可以解决家庭劳动价值的认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耿继祥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14-16,21
旅行社分工体系问题,表面上只是一个市场分割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涉及到旅行社企业发展活力和政府监管体制。我国旅行社业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以人为市场分割为特点的水平分工体系,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旅游业的起步时间都很晚,可以说这种分工体系也曾有其现实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分工体系之弊端日愈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与市场机制相抵触;是形成行业内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政府监管的错位和缺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能促进和激发旅行社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以旅行社产品生产流程为基础的由企业自主决定主营业务范围的自然分工体系,同时改革政府对旅行社业的监管体制,建立以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谈到的劳动创造了美是以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为基础的。从哲学的理性角度看,美感不能证明"异化劳动创造了美"。合理的表述仅仅止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的表述"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