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展科技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办学的职能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成果的体现。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科技社会服务现状调研与分析,查找高职院校科技社会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探索高职院校科技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阐述如何进行专业优化与集群,加强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构建"以智能制造为主体,信息技术为特色,现代服务协调发展"的三大专业集群,实现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专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实践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主体、过程和机制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这些要素最终都归集于专业,要素的建设过程与水平最终体现在专业建设过程与水平上,所以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和主线。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好专业,在专业的转型升级中增强内涵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外部适应上,要依据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对应社会职业带移动确定培养规格及层次目标;内部适应上,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与区域内高职院校进行专业错位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培养、合作育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和功能,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但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何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管理主体视角下,以学生校外实习安全教育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院校实习安全教育实施的主体关系,基于高职院校与实习单位的实习安全教育合作关系、管理关系、社会法律关系等不同层面,厘清安全教育实施主体角色、责任以及功能。基于高职学生实习安全教育校企合作协调机制理论,构建以实践需求为主导、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合作为依托的四位一体的高职学生实习安全教育合作协调机制,并提出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国家政策的导向、企业的参与为广东民办高职跨界转型发展带来三重发展契机,校企合作中企业未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固有化、课程建设工学难结合、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是广东民办高职跨界转型发展面临的五重挑战。在民办高职院校"二元思维"的指导下,从"跨界"视角,分析当前广东民办高职院发展的机遇、挑战,并提出当前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在"跨界"领域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进一步发挥区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作用与提高其社会社会服务的水平,文章探讨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终身教育理念下,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职能的有机组成,能够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与创新,促进高职院校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融合。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能满足终身教育需要,主要体现为缺乏满足多元化社会生源终身学习需求的顶层设计、缺乏切实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供给机制、在终身教育与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上还有待提升等。终身教育理念下系统加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需要建构政—企—社—校多维联动合作机制,从而实现服务对象全纳终身化、深化育人服务模式一体化、推动服务空间社区化。  相似文献   

9.
为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必须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制定社会服务激励政策,建立社会服务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加强相应的考核,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从而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服务活力;通过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在服务中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升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职业院校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整体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深入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切实提高学校社会服务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树立科学的跨界发展观是弥补教师实践技能不足和“双师化”跨界成长的必然选择。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教师自我发展要求不高、高校教师发展治理能力偏弱是影响教师跨界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从构建校企共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搭建跨界发展平台、提升智能化和人本化教师发展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入手,为民办高职教师跨界发展提供方法与保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的同时,资源闲置现象日益严重。拓展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具备一定的规模、拥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并能融入区域主导产业的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功能定位、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力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指出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必须把握高职教育重心,从如何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科研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维度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着力点,为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施社会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在充分发挥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区域本土化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特色培训之路,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极大发挥了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提升了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4.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高职院校被赋予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当前高职院校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面临思想与文化的桎梏、实践与政策的局限、主体与要素的缺失等问题。高职院校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在于在发展目标中寻找共同点、在发展路径中寻找契合点、在发展重点中寻找融合点。其内生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体现本质性的技能供给力、突出类型化的跨界融合力和增强适应性的质量保障力。其需要的有效服务机制包括多元协同、市场响应、职能再建和主体优先四种,从而凝聚内外合力,提升供给效能,强化育训一体,凸显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术的价值取决于它对国家和世界的服务,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社会息息相关。政府应出台政策,促使企业在生产技术研究方面与高职院校合作,使高职院校师生尽快成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参与者,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应该共同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合作发展,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师生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校际合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目前我国校际合作大多见诸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之间尤其是区域高职院校之间开展校际合作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笔者从校际合作的目标、机制和内容探讨区域高职院校校际合作的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主体办学体制的互补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的重要特色之一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合作下,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经济特色等,挖掘学校及社会教学资源的潜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熊能 《华章》2013,(3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息息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提供了不同的空间和支持,在经济发达地区,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各种资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找到契合点,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社会服务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高职院校要立足本地,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多主体关系密切.高职院校的角色特点,使其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并在与企业的互动中,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功能彰显其社会责任.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高职院校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应注重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