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从哲学诞生之日起每个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都在追问,可以说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答案。当然这并不是指哲学的概念或定义而是指哲学这门学科的最基本的规定。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结合哲学原理的讲述,深化了对哲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的认识。本文就是从哲学的二重性和真善美的角度来理解哲学。  相似文献   

2.
<正>任何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来源于对相关问题的追问。物理作为一门追求真理的学科,更是对未知问题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讨才能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比如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因此追问为什么,于是提出了牛顿定律,解决了力学的相关难题。这就是问题意识促进的对问题的追问,由此推动问题的解决。这是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质。高中物理课是一门基础的科学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时代,哲学成为一门备受冷落的学问。在哲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哲学有什么用?本文结合哲学的产生原因,对于哲学这门特殊学科的"用处"问题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说明了哲学作为一门"无用之学"所蕴涵的大用,即通过改变自身的视野来改变对环境的看法,从而在一种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智慧和教养。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它涉及的主体是形而上学。由巴门尼德开始,每个人都在追问世界的终极存在,但没有一个哲学家反思过这一问题的合理性,这体现出对问题的忠诚信仰。哲学家以理性或感性追问本源,开始了实在论、认识论等哲学时代,回顾哲学的整个生命历程,我们能发现休谟《人性论》中所阐发的正确性论述:以信仰开始与结束。  相似文献   

5.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课题?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自己一套思想、方法作为它的骨架和灵魂。没有思想、方法的学科就等于没有灵魂的学科,也是“混乱”的学科,就无法供人们学习和运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是一个似乎清楚,又似乎不清楚的问题。八十年代末有关专家已提出了这一问题,但仅说明了数学思想、方法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还没有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和外延下出正确的定义,更没有人对“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上的作用,以及如何贯彻数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回答。上述问题正是本课题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郝军 《新疆教育》2013,(15):142-142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经济人”问题作为一门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即它研究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具有哪些特性?弄清这个问题,是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建立的基础,也是这门学科成立的条件。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什么、如...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什么?”对哲学这门古老而伟大的学问来说,一个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却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有人说,这是哲学的尴尬,但更多的人却认为,这也是哲学的魅力。几千年来,试图解答“哲学是什么”的哲学家不可胜数,他们得出的答案更是难以枚举,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慧”;有人说,哲学是“奥秘之思”;有人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人说,哲学是人类智慧总结出的普遍真理;当然,少不了还有些长篇大论和一些深奥难懂的定义……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能算错,只是相对于博大精深、极富包容性的哲学来说,它们要成为公认的“定义”都还有点不够资格,因为它们太片面了。  相似文献   

9.
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在《课程与教学哲学》一书中,对什么是哲学有一个通俗的解释,他说,哲学就是不断地问。笔者认为,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就像一个哲学命题,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问。追问一: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堂语文课上下来,就这堂课是否是高效课,或者说某个教学环节是否高效,往往有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10.
刘香平 《新疆教育》2012,(13):229-229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谍堂教学效率,优化谍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对人的一生,究竞有多么重要?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就是语言文学。在我看来,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也不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多数人最早从书本中受到翻江倒海般影响的,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而是文学。  相似文献   

12.
高道泉 《现代语文》2011,(12):86-87
打造高效课堂,这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在课堂上学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高效课堂为目标,在多年的教学中,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学会发问     
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学问与“学问”》①,讨论的是知识的习得与学习发问之间的关系,不“学问”就难以有学问,不“学问”就不会有很深的学问。哲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追问的科学,哲学本身就说明了智慧与“学问”的关系。学习哲学就要以哲学的这种精神来学习。学习文学、史学、数学、物理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又何尝不应以哲学的精神(追问的精神)去学习。这篇短文里,我们讨论一个技术性问题:怎样发问?怎样才问得好、问得多、问得深?亦即,怎样学习发问?这个问题也算是元学习的基本问题之一。一从一个例子说起我们都听说一…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一门源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和追问的学科,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精髓,它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总之,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我们学习哲学的内部动力原本应该是朴实而强劲的,然而伴随着快节奏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学生已经无暇去思考和探索这片浩渺的充满智慧的哲学天空。他们学习的动力被外在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学习分数、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等目的所功利化。哲学学习的内部动力严重不足,因而出现了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死记硬背、运用能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内部动力是非常迫切而重要的。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内部动力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人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尚属初创阶段。究竟什么是人学?人学有哪些基本理论内容?人学研究的方法论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学者们一致认为,研究人学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均已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当今的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发射火箭和宇宙飞船或利用射电望远镜探测观察月球。火星、木星等等,还准备开发宇宙空间星球上的矿物资源等,可见科学技术是何等的先进和发达。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十九世纪末期。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已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教育社会学不仅在美国和西欧,而且在日本、第三世界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受到了重视。国际的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然而,我们发现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说法也不统一。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去分析它?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它与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有着什么关系?这就是本文想说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因为智慧不是哲学的手段而是作为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而被哲学追求的对象.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永远面临的难题,但这些哲学难题是没有终极答案的,况且哲学所追求的也并非终极结果,而在于思考,"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1].在这各式各样的解答方式中也正闪耀着哲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在追问这个问题。的确,关于这个问题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然而对我来说,投身教育就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9.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数学;你认为最令你头痛的学科也是数学;令你最讨厌的学科答案还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总结下来一点那就是解题难,因为数学学习的成果还是要体现在测试上,数学由于对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显得不入其门,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明明觉得懂了,可是解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20.
<正>哲学,是一门让人不断追问和反思的学问。每完成一次《生活与哲学》教学,我都要做一次例行反思,思考"思想政治课堂"园地对于学生主体需要的积极意义,追问学生"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是什么""哲学课堂留给了自己什么",算是自己对"人为何而存在"以及"人应当期望点什么"的问答。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在其著作《拆掉思维里的墙》中谈到一段著名的祷告词:"上帝,请赐予我一颗平静心,去接纳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物。请赐予我无限勇气,去改变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