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朱熹对<诗·陈风>的理解,在<陈风>阐释史上有若干创新:注意到<陈风>中的歌舞元素并认为是在上者(陈国首位夫人大姬)之好倡使然;大胆废除了<陈风>之毛<序>,反对<序>主旨上的刺诗说;提出<陈风>诗篇思想内容上多"男女之诗"甚至"淫诗"观点.当然,朱熹这些创新之处是与他的整个<诗经>诠释学思想相一致的,是他<诗经>诠释视野下的<陈风>学.  相似文献   

2.
韩愈《南山诗》之“易”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山诗>是韩愈诗歌写景状物的代表作,首引后天八卦方位,以写南山位置之重要,又采汉赋之法为诗,诗中叠用五十一个"或"字,"或"句中连引<剥>、<姤>、<离>、<夬>四卦,以显南山雄奇之貌.韩愈本为儒家巨子,对易学熟稔于心,故本文试缕析<南山诗>中所引用到易学之"象",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援用八卦的方位,以凸显终南山地理位置的险要;二,受<说卦传>的影响,铺陈且化用易象而成诗中之物象;三,深悟<易>取象之精髓,<周易>多人心营构之象,故<南山诗>之物象多非实写之象,取其象征之旨;四,体察易学观物取象,参赞天地之神,契取易学日月同功之用,故整首<南山诗>充溢着雄浑的气质,与韩愈此时愈兼济天下的志气相符.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意象思想起源于<周易>,<易经>是儒、道文化的源头.道教典籍<道德真经>中"道"的体系与<易经>中"道"的体系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对"道"的表述,还是对炼丹过程和内丹功法的阐释均用意象表达.文人画意象造型观来源于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理论学说.自然之道引申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就是绘画之道;文人画的绘画之道就是意象造型.  相似文献   

4.
"始"字考辨     
一 "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汉语大词典>首条解释说:"始,开始;开端.与‘终'相对. "<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曰"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而"女之初"又当何解?  相似文献   

5.
<九辩>的性质归属,乃现代<楚辞>学中的一重要课题.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风靡的是"宋玉自闵"说,而此"新说"实似是而大非.首先,<九辩>文句多来自屈作;其次,<九辩>之多同屈作证其为屈原作之非;第三,从<九辩>句多同屈作辩其必为代屈原立言而作.由是观之,本课题尚有进一步研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6.
1.汉语"中"之概念考辨.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含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国哲学论集>)陈氏所言极是,然未免抽象,如果认真检点起来,则汉语"中"之概念在传统典籍中不外乎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8.
<全宋词>尚有漏校现象,如秦观((满庭芳>"挥座"、王之道(<风流子·和桐城魏宰>"鸣佩忆"、赵彦端<念奴娇·建安饯交代沈公雅>"逢车".笔者不揣浅陋,对<全宋词>三处漏校试做一些补正.据典源、词意、词律及用词习惯, "挥座"当校改为"挥麈";从玉文化及词中遣词情况看,"鸣佩忆"当为"鸣佩玉","呜鸣玉珊珊",意为所佩之玉随人走动或风吹而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锋车"为古代一种轻便快捷的驿车,常指朝廷用以征召的疾驶之车,"逢车"应为"锋车"之误,当系形、音似而讹.  相似文献   

9.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倦游"之"倦"当是"勌"之假借,"倦游"为"勤力游学"之意.<汉书>中"乃抱其具狱"之"抱"当是"抛"之假借,为"抛弃"、"扔掉"之意.<世说新语>中"无限之身"当是"无赀之身"之讹误.  相似文献   

11.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指被政治化了的革命历史小说,写作年代集中于1950~1970年代,如1954年出版:杜鹏程<保卫延安>;1957年出版: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1958年出版:杨沫<青春之歌>;1960年出版:柳青<创业史>;1961年出版:罗广斌,杨益岩<红岩>.这些"红色经典","本身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也说"东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课本注解说:"东家,泛指邻近人家."其实不然."东家"一词,原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15.
"却"字原本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却,节欲也."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道:"却者,节制而却退之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却"有很多义项,如:退、使退;除、除去;回转、返回;还、再;就、便等.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点校本<大唐新语>卷十一<惩戒>条中有"昨买得<王僧孺集>"与"胜于僧孺远矣"之语,涉及南朝梁代诗人王僧孺.点校时所据底本及对校本,两处俱作"孺"字;<太平广记>引录<大唐新语>,则作"襦"字."襦"正"孺"误.  相似文献   

18.
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的升华之笔"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的升华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旬."升华"之笔,魅力独特.有了它,作品层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金湖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60年。2021年,学校形成"一校两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学校秉持"求真至美"校训,实施"人之美""境之美""学之美""师之美""情之美"工程。学校坚持"真美"理念,抓好队伍建设;建设"真美"校园,营造和谐氛围;点亮"真美"心灯,开展多彩活动;搭建"真美"平台,拓宽成长途径;践行"真美"传承,丰盈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纪昀作<阅微>时所用的"著书者之笔"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重信实,排斥想象与虚构;重白描,不事藻绘,造语多议论;继承并改造了六朝笔记写法,使小说带有杂说色彩且叙事视角灵活随意.并与<聊斋>的"才人之笔"作了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