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中,深刻地批判了改良主义和奴隶哲学。批判了庸俗、懦弱不敢造剥削阶级反、安于奴才地位的“奴才”;赞颂了毫无奴颜媚骨,敢于反抗,勇于斗争的“傻子”。重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对于我们评论《水浒》中的奴才宋江、“傻子”李逵是颇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行人走过森林时掉下一只篮子,他丢这只篮子时,自己不知道,于是篮子就留在路旁了。一只苍蝇飞来,看见了,想道:“让我瞧一瞧,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篮子盖上恰好有个窟窿,能够容纳苍蝇钻进去。苍蝇钻了进去。它没有找到吃的东西——篮子是空的,篮底上只剩下一点面包屑。“不过,这只篮子可真不错!”苍蝇想道。“我就在这儿住下吧。在这里,鸟吃不着我,雨也淋不湿我。”苍蝇在篮子里住下了。它住了一天,住了两天,用不着飞出去,因为面包屑还没有吃光。一只蚊子飞来,落在窟窿旁,问道:“谁在这所房子里?谁在这座高楼里?”“我是粗声粗气嗡嗡叫…  相似文献   

3.
罗汉     
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说江浙一带的雌螃蟹里都有“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这一带的小孩子认为“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真挺有意思。罗汉无疑是人,但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教材上说罗汉是佛教里圣  相似文献   

4.
天堂与地狱     
我是一只苍蝇。我在一个月以前出生。就苍蝇来说,应该算是“青年苍蝇”了。在这一个月中,我生活在一个龌龊而又腥臭的世界里。在垃圾桶里睡觉,在臭沟里冲凉,吃西瓜皮和垢脚,呼吸尘埃和暑气。这个世界,实在一无可取之处,不但觅食不易,而且随时有被“人”击毙的可能。这样的日子简直不是苍蝇过的,我怨透了。但是大头苍蝇对我说:“这个世界并不如你想象那么坏,你没有到过好的地方,所以将它视作地狱,这是你见识不广的缘故。”大头苍蝇比我早出世两个月,论辈分,应该叫它一声“爷叔”。我问:“爷叔,这世界难道还有干净的地方吗?”“岂止干净?”爷…  相似文献   

5.
一初二学生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杂文,难度比较大。学生首先碰到的是文字障碍,课文中生字生词多,有些词很冷僻,有一些句子近乎文言句式。即使一些通俗的词,若不细加品尝,也会食而不知其味。这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一句中的文言虚词,如不理解,就难以读懂句子和领会作者造句的用心。“居然”一词,用得恰到好处,好在哪里呢?这些都是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解决的难题。二是句子含意深。文章结尾,仅只“活该”二字,容量却很大。究竟谁“活该”?什么事“活该”?为什么“活该”?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很感棘手。三是作者的立意不易揣摩。《论雷峰塔的倒掉》写于一九二四年十月,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面对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鲁迅先生写了一些反封建主题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这一切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差距很远,因而读起来比较吃力。因此,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我们把指导学生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点,放在基本读懂上。其它不作任何要求,力求教学目的单一。二读懂的关键是要释疑。过去,我们教学这课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讲读”。讲读,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讲”,究竟是谁讲?为什么讲?讲什么?怎样讲?“读”,又是谁读?为什么读?怎样读?“讲”和“读”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讲读模式所无法回答的。“讲读”概念的模糊性,根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模糊认识。从本质上说,“讲读”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论,所谓“讲”,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讲授。许多年来,虽然反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受动者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讲读模式造成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调整传统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7.
许明 《考试》2005,(10)
一、引题《我若为王》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聂绀弩的代表作。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如果是“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他的任何欲念都将“实现”,他将“没有任何过失”,所有的人都将对他“鞠躬”“匍匐”,都变成他的“奴才”,这种奇思异想,把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否定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2006,(6):1-1
这一天,苍蝇(cang ying)要和蜜蜂(mi feng)打一个赌 (du)。赌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更好使!嘻嘻,蜜蜂实在忍不住笑了。谁不知道啊,蜜蜂的眼睛能在最短时间内确认太阳的位置(zhi),辨(bian)别方向最厉害了。人类还根据蜜蜂眼睛的结构原理,做出了用来导航(hang)的“罗盘”呢! 可苍蝇不服气呀,非赌不可。于是,苍蝇和蜜蜂就被分别放在了两只空瓶子里,谁最先从瓶子里逃出来,谁就算赢(ying)。为了比试出它们的真本事,瓶子被放平了,瓶底刚好对准了窗口的太阳。  相似文献   

9.
“作文中的对话”是指作文中的人物互相对答交谈的语言;有人把它叫作“对话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要写好对话,必须把握住人物的个性,必须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话是谁说的、怎样说的都叙述清楚。 鲁迅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主要借助对话,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揭示了三种人的处世哲学和态度。聪明人世故、圆滑、怕事、随机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一种新的教育理论——非智力因素理论(下简称“新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目的,据说是:“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非智力因素,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学校教育中的主体究竟是谁?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些同志主张‘双主体’论,即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而且这两个主体还可以轮流‘执政’,是谓‘轮流主体’论。……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唯一主体,‘双主体’论或‘轮流主体’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混淆了主体与作用的界限,似乎承认谁是主体,就是肯定谁的作用大。其实不然,承认学生是主体,并未否认教师的作用,反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主体结构是由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韩国军老师的文章提出了一个看似明白、其实又并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现代史学界两个一直有争议的重要问题:一个是大革命究竟是谁领导的?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谁是“主体”?另一个是大革命是否失败了?什么叫失败了?谁失败了?由于失败的原因问题要以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学术界迄未统一、一两句话不易说清的问题,从而增加了讨论的难度。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就这两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在学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再沉渣泛起,充斥在国内外的“自由市场”。例如西方有些学者为了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企图用“科技史观”、“历史人学”取代唯物史观,用“知识价值论”、“科技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经理阶层主体说”取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用“后工业社会论”、“社会趋同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等等。迎合着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围剿,在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逆流。他们四方鼓噪、八面进攻,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失效”、已经“死亡”。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它究竟还是不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在当代的命运如何?它是否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变革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还有没有生命力?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面对国内外种种围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反动言行,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给予坚决有力的反驳和回击。  相似文献   

13.
“评课,究竟谁说了算”是不少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其实,要讨论“谁说了算”,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么才“算”?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会孩子笑脸面对别人的嘲讽,而不是反唇相讥。面对嘲讽,孩子应该予以善意回击,下面是常见的一些用于回击的话语:“那又怎样呢?”“你说什么呢?”“你可以说点别的吗?”“这有什么,别人以前就说过。”“你的意思是?”“这没什么好笑的。”“我就是这样,怎么了?”“我没必要回答这个问题。”“对不起,这是我的私事。”……回击的话语远不止上述这些,在和孩子演练时,要注意:1.让你的孩子从上述话语中挑选出一些以回应别人的嘲讽;2.叫孩子运用上面的话语进行练习;3.孩子回应后要和孩子一起微笑并给予肯定。笑脸面对嘲讽表明…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与笑话     
《教育与职业》2004,(2):62-62
死机学生在电脑房里练习,老师说:“如果有什么问题,就喊老师来解决。”由于技术原因,电脑内部出现故障。几个同学们大叫:“老师,死机了。”老师问全体同学:“还有谁没有死?一块解决!”某同学回答:“老师,我还没有死!”苍蝇哪儿去了餐厅里的客人发现厕所里一只苍蝇都没有,很好奇  相似文献   

16.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客何为者”是什么意思?就我所见到古文译注本和古汉语读本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是“你是干什么的”,其语义重心是“干什么”而不是“谁”或“干什么”。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下面试作点辨证,并以此求教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曾谈及林语堂,课本上并为之作了注释。但林语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由于过去对林语堂的评价不免存于偏激,不是历史的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因此,同学们对林语堂的了解也就不是那么全面。  相似文献   

18.
杂文,这个与我国现代文学一同诞生的年轻的文体,人们曾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概括过它的特征,说它是“文艺性论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赞美它是“诗与政论的结合”。这些说法,都强调了一点:杂文具有形象性和论证性这两种要素。究竟这两种要素是怎样发生联系的呢? 众所周知,杂文不依赖“逻辑三段论”,没有大前提、小前提,和明显的推理讨程,即使结论,也是“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之类的交织着哲理与诗情的  相似文献   

19.
说晴雯     
《红楼梦》里众多的女子中,晴雯大约是最叛逆的一个。鸳鸯女可以誓绝鸳鸯侣,说出“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的话来,贾母是她的靠山,离了贾母她一日也不成。林黛玉可以不要别人捡剩了的宫花,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的遗孤,是贾母当嫡亲孙女养的小姐。探春可以给抄捡大观园的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那因为她是三小姐。可是晴雯呢?论出身,她是赖嬷嬷孝敬给贾母的丫头,可以说是人下人,奴才的奴才,大观园里,没有谁比这更低了的吧。可她照样不齿于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嘲笑…  相似文献   

20.
对一个长句的补充说明《“友邦惊诧论”》的第五自然段是一个一百多字的长句。不少资料对这个长句作了精辟的分析,我只补充说明三点。第一,这个长句不仅批驳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还重点阐述了“国将不国”论者不过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这一中心意思。“国府”断言“国将不国”,原因在“怕”。怕什么?怕“友邦人士”的“惊诧”。这就勾勒出了“国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的奴才嘴睑。这是第一层。接着,用“失了东三省”,“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等一系列事实,揭露“国将不国”论者心目中的“国”,不过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样的“国府”不过是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儿皇帝!第三层,剖析“国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