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有些记者朋友兼为诗人,两行都很出色,我很羡慕。我不行,努力试了几回,都是失之于太实,不成功。新闻要求真实,是事实的真实。诗也要求真实,是感情或意境的真实。两个真实不一样,这两个行当也就各有一套本事。 文学史里有一个“推敲”的故事很有名。苦吟诗人贾岛有一回得了两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他拿不定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骑在驴子上一会儿做推的姿势,一会儿做敲的姿势。那是在京城长安,结果冲撞了代理市长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是大作家,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说用“敲”字好,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有人考证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早就相识了,这点我们暂且不管它。 我想说的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字表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要看实际情况如何。说“推”,是自己推门  相似文献   

3.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4.
写作欠推敲     
作者原文: 顾绶康的西藏情结 每逢双休日,北京玉渊潭公园南门的绿树丛中都会挂出“西藏万象”千幅微型照片展,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穿棱在驻足观看的群众之中,不时地指着照片向人们解答各种有关西藏的各类问题。 这是不久前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记者在玉渊潭公园看见的情景。工作人员告诉说,这一微型照片展览是我们的同行新华社退休干部、主任记者顾绶康举办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展出的照片全部是插在幻灯片框内的一寸彩色小照,全都由五彩经幡作衬,内容都是有关西藏的自然风光、宗教艺术及社会变革中的藏族人民新生活。走近这里的人们会感到一股强烈的西藏高原气息扑面而来,同时被那浑厚神  相似文献   

5.
对准备采用的各类稿件进行把关,是编辑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编辑把关,不仅要把好语言文字关,更要注意把好稿件所涉及的各种事实的关,以避免差错的发生。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失实和差错现象层出不穷,这其中,稿件的作者自然要负责任,但肩负把关职责的编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有些失实稿件,编辑如果不了解实情,就很难判定是否存在问题,而有些稿件,只要编辑对原稿中涉及的事实认真进行分析、推敲,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是不难发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我跟几个通讯员谈写稿的体会.因为都比较熟悉,他们也就都不客气地说:“你们当编辑的,选用稿件太苛刻,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笑着答了腔:“咱们先别扣帽子,你们举例说明.”小孙抢先说:“列车段有个列车长,—天跑车到了兰州.那里的一位老工人找他帮着办件事.什么事呢?老工人的孩子小腿上长了个肿瘤,当地医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文字交流依然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各国对文章写作都进行了颇有成果的研究。本刊增辟了“域外写作研究管窥”栏目,旨在使读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欢迎来稿并提出建议。修改文章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因此有行家认为文章是“改”出来的。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懒于修改,或者不善修改。日本大阪工业大学教授山中秀男的《话说“推敲”》一文从中国典故生发开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推敲文章的一般要领,基本范围等,对您是会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8.
为防止新闻报道发生失误和失实,作者、编者、审稿者对稿中的数字、时间必须仔细推敲核实。笔者在文字检查工作中发现,有的稿件在这方面常出问题。举淄博日报的几个例子。一、《希望,在这片热土上》(1985年10月1日四版)原稿说:淄博市重点工程之一的张店热电厂,有“一台庞大的二千五百千瓦发电机组伏卧在近十米高的平台上”。发  相似文献   

9.
石美 《今传媒》2003,(5):76
6月27日,《西安晚报》转载《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报道。主标为:栗战书上海一手卷走近百亿;副题是:200西安政商巡游苏浙沪。这条标题有三处用词不当:一是“卷走”;二为“巡游;三称“政商”。  相似文献   

10.
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好的诗句靠推敲得来,好的文章靠推敲得来,好的新闻作品也靠推敲得来。只有认真推敲,才能调动我们的大脑细胞,搞好字词的优化组合;只有认真推敲,才能指挥我们的中枢神经,去布局谋篇。本文结合我们的写作实践,就如何推敲出好的新闻作品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消息的标题很重要,有时,新闻写作不如制作标题费心思,突破旧有模式,制作出好的标题,是编辑、作者着力所探求的重要业务技能之一。无论标题如何标新立异,都不能脱离汉语规则,不能让读者产生歧义,甚至错意。  相似文献   

12.
文章要经得起推敲,要合乎情理,不可满打满算。否则,很难使人相信。《新华日报》2月21日二版刊登的文章《廉洁奉公的“家乡官”》就是这样。文章提到乡党委书记不吃请问题时,“平时,孙锦余每次下村工  相似文献   

13.
从1951到1964的十几年间,胡乔木对《人民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的新闻文稿中的遣词用字和标点符号,提出过大量的批评性意见,其中有的话相当尖锐,有的话非常幽默,曾在新闻界传为趣谈。这些批评性意见,有的是他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的,有的是他同个别人谈话的时候说的;有我当面听到的,也有别人记录传抄的。现在汇集起来看,因为都是随  相似文献   

14.
打开各种媒体,只要浏览一下,就会发现新闻经不起推敲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经不起推敲不是新闻事实不清或虚假,而是记者在写稿时对新闻事实把握不准或哗众取宠而造成的。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顾此失彼。最典型的是关于希望工程和扶贫帮困的报道。希望工程的报道一般会介绍受资助者的困难情况,经济收入和家庭人口的自然状况,但在介绍人口的自然状况时就出了问题,往往会说,受资助者兄弟姐妹有几个几个,要知道按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一般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受资助者虽然经济困难、学业优秀,值得资助,但如果是因为孩…  相似文献   

15.
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句,能使文章生辉增彩,表达更为确切,立场观点更为鲜明。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八场中杨子荣有一句唱词,原演出本是“靠勇敢更要靠智谋高强”,现剧本改为“靠勇敢还要靠智谋高强”。副词“更”改为“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勇敢”和“智谋”是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问题。原唱词中的“更”把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标题不像报纸标题那么严谨,开始时,仅同广播一样作个提要,后来逐渐演变为制作标题,但也不像报纸那样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并被认为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尖端。另一方面,由于电视新闻从采访、制作到播出,时间都比较紧迫,要像报纸标题那样反复推敲实在难以做到,大多采用“浓缩”的技巧,把新闻导语中包含的事实“浓缩”为简洁、明了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篇来稿,主题是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双增双节,介绍××厂行政管理人员每天下车间劳动一小时。稿中所叙事实,说明行政管理人员到车间劳动的效果。从主题到内容、材料到观点看,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但是前后连贯起来进行比较和分析,便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这个厂干部职工总数为61人,而行政管理人员是21人,这就值得研究了,仅仅六十多人的小厂,行政管理人员占三分之一,合适吗?明显是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比例了; 二、这个厂的行政管理人员似乎没有责任制,也没有实行  相似文献   

18.
书名尤宜细推敲熊成乾北京读者无论是购书,还是读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名。书名犹如人的眼睛,它是读者了解图书的窗口,它同时也是图书内容最抽象、最精炼、最准确的概括,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书名作为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人学者历来重视对...  相似文献   

19.
为防止新闻报道发生失误和失实,作者、编者、审稿者对稿中的数字、时间必须仔细推敲核实。笔者在文字检查工作中发现,有的稿件在这方面常出问题。举淄博日报的几个例子。一、《希望,在这片热土上》(1985年10月1日四版)原稿说:淄博市重点工程之一的张店热电厂,有“一台庞大的二千五百  相似文献   

20.
1991年《新闻与写作》第5期上刊登的《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其中不少地方都用到“推敲”一词,如“仔细推敲”、“好好推敲”、“要逐字逐句推敲”、“认真推敲”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推敲”词组的运用是文章的作者以及编辑同志悉心安排的,体现了他们的匠心所在。“推敲”一词的来历众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辞海》也好,以及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都注释为“斟酌字句、反复考虑”。《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中众多“推敲”的运用是符合这个含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篇文章在运用“推敲”对,前面都加了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