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与优化。结论指出:课程优化方案中设置的限选方向可以按照社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增减及组合不同特色的课程群,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同时,我国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优化体系的建立可以为我国民族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00—2005年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设置的优化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结论指出: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和确定,要多元化发展。应加强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阶段研究,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各自优势,做到有重点有兼顾。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现状、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存在:①各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还是以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为主体,有少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课程;②教学内容趋于陈旧,教学计划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术科时数和课程内容不够突出专业技术方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比较了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及体育专业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特点。认为:专业基础课内容交叉、重复;选修课比重偏低;公共课内容陈旧;专业课内容单一;文史课开设不足。据此提出建议: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拓宽专业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不同时期研究状况的分析,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目前还处于起始状态。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方向有待进一步扩展;教学思想有待形成;课程结构有待系统化。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33个院校的40余位与会代表反映的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知识面窄,就业率低等问题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第一,增设武术语文课及师范类课程,改革外语课;第二,积极构建全新的技术培养模式,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武术的整体,立足于培养“通才”,而非“专家”;第三,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大业,积极呼吁武术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单列开设、武术走进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从而为该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7.
杨华莉 《精武》2011,(A1):33-3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套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剖析,对其培养目标、课程类别、课程内容等设置上的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及趋势,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期为兄弟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任何教育改革若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最终都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因此,文章以课程设置目标为内容进行研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从单一方面进行设置的方式,不仅要以学生为本,同时也要考虑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最终切实地达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构想。强调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要突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身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完善和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去向进行分析,认为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武术,对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加大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同时也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外的其它适应就业需要的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文化建设是现代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独特功能,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现实困境,提出了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相关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农村体育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地域性、季节性的特征对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支持,并在相互发展之中找到共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块美味的"蛋糕",然而也是一块较易变质的"蛋糕"。因为全球化对于地方文化发展来讲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地方民族文化得到推广、传承、发展,也可以使地方民族文化失去"自我",渐渐被同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全球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三层次物质、制度、精神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其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对1998版和2012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广州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现本科培养方案滞后于社会发展,课程结构不合理,未能凸显武术的优先地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建议设置“显”、“隐”并重的课程体系,在显性课程设置时要紧密联系社会;在隐形课程设置时,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传统武术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武术体育化的视角,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进行研究和反思。研究发现:武术体育化视域下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异变"的里程。(2)传统武术正在逐步走向"边缘"的境遇。其原因在于:"武术名词"的含糊滥用,造成了传统武术认知上的混淆和误读;"以偏概全"的属性定位,忽略了传统武术其他属性的作用和价值;"崇洋媚外"的思想剥夺了传统武术发展的时代话语权;传统武术的"时代短板"限制了传统武术大众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通过对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可行的对策,并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前瞻性的预测。以期在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组织教法,教师队伍和教师自身能力,毕业生就业,各项目的全面开展,自身潜在价值的挖掘,拓宽传播途径及将来发展趋势等方面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教师资格证笔试革新正式出台以后,使文化课基础知识本就薄弱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又增加了一道难过的门槛。随着促进杰出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春天的来临,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亟待补血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要调整思路,科学规划,政策引领,综合施策,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进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来,培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整体实力,为民族国家的建设与治理奠定民族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8.
":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圣贤对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经验总结,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之衡量尺码,也是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部分。文章认为,若将"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习课程,意义深远。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人才,无论是提升文化素养,还是深化国学文化,或者规范道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及启示。主要结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团结、民族精神的认同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启示: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要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好民族团结、培养传承人、引领传承人。高校学生作为传承人更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文化认同、民族精神认同和建立文化自信,并有责任和义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引领之事。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要构建好高校平台,开拓发展的空间;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造创新之路;加强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顺应“一带一路”之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目前该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建议全面培养本专业人才,促进本专业与其他专业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