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象学教育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现象学、阐释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秉承"朝向事情本身"的研究立场,以"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主客体、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新的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2.
阿尔弗雷德·舒茨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引入社会学,并成功用于改造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从而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理论流派.由于方法论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立的根本和基础,因此,作为对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学理论影响很大的现象学社会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其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方法.本文即对舒茨所创立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作一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3.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中,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生命·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还原对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作为方法的现象学 从西方哲学发展的思想理路来看,西方古典哲学致力于本体论的研究,近代哲学偏重于认识论的探讨,而现代西方哲学则把重心放置于方法论的思考上。现象学从根本上把握了时代的哲学脉搏,在方法上大做文章。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指出, "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哲学思维态度和特殊的哲学方法。"为此,它以其特有的哲学方法和哲学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开辟了诸如"现象学心理学"、"现象学美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远离了个体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生活体验.范梅南提出的"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以人为中心的解释性研究模式,是解释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哲学理论颇具方法论的意味,它使社会人文科学研范式在19世纪实证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发生了重要转向.成人教育研究不可忽视这一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思想,其对"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成人教育研究者的成长"等成人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潮流,愈演愈烈的"电视选秀"反映出人们在认识论、方法论上从逻辑学范式到现象学范式的变化."选秀"活动的特质、功能模式和深层影响可以从新时期的文化转型中得到理性阐释和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分析教育技术常用的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史的梳理,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现象学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象学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在方法论层面,现象学范式的创新性突破在于穿透了“一般”和“个别”的割裂;在研究方式层面,现象学范式遵循质性研究的模式,擅长对微观体验的揭示;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现象学范式综合运用访谈、体验报告等手段,使研究结论具有建构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教育技术研究特征的分析,明确了现象学之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在于贯通融合,即有利于教育技术研究的定位融合、视域融合和研究取向融合。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坚持了唯物史观与研究解决中国现实革命和建设问题的高度统一,坚持了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高度统一,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高度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运用唯物史观的若干宏观方法论特色的科学思想方法。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推进高标准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重要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运用,它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本质,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给予了极大的理论关怀,在他们视野中漂移着三大“重建”理论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读理论、重释理论和重建理论,这些理论的得失都值得当下理论界讨论。本部分讨论了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质。  相似文献   

15.
布哈林平衡论的哲学思想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衡论”是布哈林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理论一直受到批判。这是不公正的。尽管布哈林的平衡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其总体上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布哈林的平衡论基本上是正确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发展,布哈林的平衡论,尤其是平衡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会有更大的生命力,会发出更大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中的生产关系现象学不仅击破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事人的自然主义,彰显了诸经济现象得以可能的生产关系本质,而且还借助于抽象具体的辩证法,从逻辑上再现了生产关系本质借助于各种物质规定显现和发展自己的现实生命过程,澄明了经济学自然主义产生的根源。生产关系现象学科学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视野、历史与辩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一个重要范畴,探讨它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产生作用的机制,分析"需要"在方法论上的重大意义,对全面认识和理解唯物史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在阶级社会里,是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武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代条件既对唯物史现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只有不断提高水平、加强认识,才能让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有两条基本途径,即唯物史观原理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唯物史观教育中存在唯物史观原理教材僵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通史和各专门史教材改革滞后以及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多方面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