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与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著名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但并不乏小说意识。文章用现代小说观念解构郭沫若的现实题材小说,认真分析其叙事特征,认为郭沫若不仅开创了浪漫抒情小说的新文体,而且叙述角度、叙述语调、表达句式都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4.
考察郭沫若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从本能反抗到自我解放再到阶级论信仰构成了他早期思想演进的一条线索。郭沫若之成为一个阶级论者是和他对家园的背叛分不开的,成为阶级论者后的郭沫若反过来以阶级论视角反观他的乡土。郭沫若在阶级意识影响下,对乡土多有批评,同时,又难以割断传统伦理观念的纽带。批评中有留恋、有自责、有归根意识,这就构成他乡土观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前期创作的自叙传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像“爱牟”一样孤独者,长期漂泊在海外。生存的艰难、理想的幻灭促使他们流露出焦虑意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孤独者身上同时体现了浓重的漂泊意识。拖着焦灼的躯体四处漂泊,是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些人物群像的塑造实际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浪漫主义诗学传统中,李白和郭沫若是两座屹立的高峰。从思想文化立场来看,郭沫若和李白都是杂糅了儒、道、侠等文化的非常复杂的存在,都是各自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史上的“洄水沱”现象。二者不仅在复杂性上相似,而且在具体的思想文化方面具有相通性。该文就入世品格、叛逆意识、隐逸思想以及任侠精神四个方面对李白与郭沫若的共通性作出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根据郭沫若思想发展和创作实际,将其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个时段,通过分析各时段女性的性格内涵,透视郭沫若女性意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社会革命觉悟,再到参政、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郭沫若的留日小说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的共通之处:自由意识。分析二者作品中自由意识的体现形态和背后成因。梦境是两位作家自由意识的共同依托和表现形态,人生际遇、思想性格以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他们自由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编辑实践现代性是编辑实践价值的最终体现。起步于创造社诞生时期的郭沫若的编辑实践,无论是从编辑手段,还是编辑结果来看,都能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其中,创新意识、晶牌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是其现代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期刊品牌是期刊编辑为追求最佳的社会效果而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郭沫若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的品牌建设表现在品牌营运和名牌意识两方面。郭沫若认为,品牌是进军市场的法码,名牌则是占领市场、培养读者忠诚度永恒不变的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