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拿大统计局和加拿大省教育厅长理事会于2000年2月21日联合发表了《1999年加拿大教育指标统计报告》。这份长达百页的报告通过大量统计图表分析了加拿大教育体系的特点和现状,并对21世纪的教育发展作出了预测。该报告的目的,就是要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提供决策依据,为公众了解教育系统提供最新信息。报告通过纵  相似文献   

2.
也许是加拿大职工队伍中青年人少,雇员的老龄化,也许是企业劳动福利好,加拿大全日职工请病假和事假的情况越来越多。加拿大统计局的一个报告说,1996年,加拿大平均每位职工请假5.6天,而1997年加  相似文献   

3.
归国     
《留学生》2010,(9)
加拿大近三成中国留学生希望回国工作【新浪网】近期,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6月,加拿大中国留学生总量突破4万人,相当于国际生总量的20%左右。平均每4个国际生中,就有一个中国学生。该报告还显示,28%的中国留学生希望回国就业或创业,其就业和创业方向以金融、信息科技及环保节能等领域为主。海外留学人才回流加速,是近年来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2013年4月10日报道,全球博士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其质量却令人担忧,多国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提高博士生质量及其就业竞争力。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秘书处政策顾问莱斯·莱默尔日前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位教授每年要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明显高于国  相似文献   

5.
近日,加拿大统计局公布了《国际视点中的加拿大教育指标》(Education Indicators in Canada: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的年度报告(第2年度版)。该报告(第1年度版)于2009年首次公布,是在《泛加拿大教育指标项目》(Pan—Canadian Education Indicators Program,PCEIP)基础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在日趋严峻和多元化的就业形势下,博士生如何使用社会关系收集就业信息和形成就业决策尤其值得关注。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多元Logit、OLS回归等方法,研究发现院校职业发展支持是博士生选择使用“强关系”或“弱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关系对博士生多元就业意向和就业信心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社会关系的“同质/异质”属性比“强/弱”属性对就业的影响更大;中国博士生就业受家庭的影响更大,美国博士生就业受多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影响。建议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高校完善多元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博士生积极拓展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7.
邓正来     《大学时代》2006,(8):36-37
邓正来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后进入外交学院。1985年硕士毕业后未就业,个人独立治学,被媒体报道称为“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2003年被聘为吉林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还担任中国化书院导师,《中国书评》和《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编按]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利用15所高校的博士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博士生就业偏好和薪酬预期以及就业压力和就业能力状况。研究发现,大部分博士生定位于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倾向于在高校等事业单位从事学术科研工作,但也有超过30%的博士生想成为实用技术、企业经营管理和党政人才。博士生看重职业成就,首份工作的期望薪酬不高,但就业压力已成为博士生日常生活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尽管博士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略高于本科生和硕士生,但就业多元化背景下博士生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提升。提升博士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成为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学术内外劳动力市场的联动变化引发了博士就业的多样化,博士生教育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论文分析了关中等部分经舍组织成员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和就业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培养规模和就业变化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进而为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未来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以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博士生教育大国。这缓解了我国高层次研究与开发人才的不足.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本含量,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此同时,博士生就业出现了难满意就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失衡、个别专业形成买方市场和薪酬明显下降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扩招过程中的博士生就业问题,关注博士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以后,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博士生教育大国.这缓解了我国高层次研究与开发人才的不足,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本含量,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此同时,博士生就业出现了难满意就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失衡、个别专业形成买方市场和薪酬明显下降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扩招过程中的博士生就业问题,关注博士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宏观视角对博士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冲突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基于江苏省博士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从博士生就业期望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当前博士生培养与博士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的冲突。提出通过建构旨在调适博士生培养标准化与市场化的联合一体化博士生培养模式,有效连接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调适二者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13,(20):4-5
据加拿大《全球邮报》消息,最近加拿大统计局发布的一项“全国家庭调查”显示:加拿大青年选择继续后中学教育的人数不断上升,特别是女性。  相似文献   

15.
博士生教育规模急剧增大以及就业去向多元化顺应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要求,但也使得传统的博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困境:博士生“量”的增长未能带来“质”的提升;博士生“就业期望”难以在“就业现实”中实现。基于此,提出适当调控博士生培养速度,保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调整博士生培养方案,注重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拓宽博士生非学术职业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博士生就业偏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表明,身份特征对博士生的就业偏好存在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男性、"985工程"高校和科研单位博士生最想到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较低:博士生父亲的学历越高,最想到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就业的比例越低,而最想到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比例越高;学源地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1988年9月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举行中国-加拿大联合培养博士生开学典礼,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的22名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生进入西安中心学习。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对毕业博士进行了三次职业发展调查,从博士生教育是否满足博士职业发展需求角度,调查了毕业博士的职业发展路径、就业满意度以及毕业博士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回溯与评价。基于美国三次毕业博士职业发展调查的背景及调查结果,考察美国变革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帮助博士生做好就业准备以及提供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博士生教育三个方面,可以为我国未来博士生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数字2700亿中央财政今年安排700亿进行灾后重建。19200人加拿大统计局发表最新报告显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持续增长。在2005-2006学年度,来加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增加了7%,总人数升至19200人,达到历年新高。3亿教育部日前发布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今年4月2日起实施。管理办法规定: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净资产不少于1.2亿元,资产负债率低于60%。而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某科研机构2008~2012年毕业的22405名理工科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对博士毕业生的质性访谈结果,重点研究了科研院所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况以及性别差异对博士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为:(1)性别差异对年终工作落实率的影响在博士层次上体现得不明显,女博士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单位是博士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性别差异会导致博士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出差异。(3)在毕业去向的类型上,超过15.1%的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性别因素会导致在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异。(4)博士生的求学地域将直接影响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培养单位的博士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