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图书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逼真的图像都是吸引幼儿的源泉。可阅读活动结束后一片狼籍的图书却令老师倍感头疼,既要匆忙整理图书,又要引入下一个活动环节,常常会弄得手忙脚乱。孩子到了大班后,各项技能都有所提高,于是,我引导幼儿学会整理图书,既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了责任感意识,又使教师腾  相似文献   

2.
每次晨间活动、课间时间都有几位孩子围过来问我:“老师,可不可以看图书?”日子一长,我发现在图书角的几乎都是这几个看书“大王”,而其他幼儿都是玩别的玩具,今天又是如此。于是,我便走到一位性格较内向的孩子面前问他:“你为什么不去看图书?”他摇摇头表示回  相似文献   

3.
设计意图 每当图书角投放新图书,总能吸引和聚集一大群孩子。虽然孩子对图书较有兴趣,但是,他们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常常不够专注和细致,有的甚至扔书、撕书,还有的将书卷起来当望远镜玩。这说明幼儿对图书的认识不够,也缺乏爱惜意识。从激发大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发,这节综合创作活动.我以让幼儿设计图书封面、封底为主要内容,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爱惜图书的意识,形成主动修补或制作图书的行为习惯,从而在科学、语言等领域均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
谭琳 《山东教育》2020,(5):86-86
我们幼儿园一直以发展幼儿创造力为教育特色,为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在平日的美术活动中,我总是引导幼儿要画得与别人不一样,欣赏讲评美术作品时,也引导孩子从有创意、有新意方面来评价作品。在我的眼中这就是创造,这就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好途径。孩子们仿佛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看到一样的就认为是不好的。一直到那一天的美术活动,给了我新的启示。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临摹天安门的绘画活动。  相似文献   

5.
方涛 《教育导刊》2009,(10):52-52
本学期初,我班开展了一项“笑脸大评比”活动——在班级中征集幼儿笑脸的照片。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照相时不会自然、开心地笑,无法轻松地展现自己的表情。在同家长交流时了解到,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愉快时不会交流、分享.烦恼时不能正确宣泄、转移不良情绪,而且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兴趣爱好也比较贫乏。于是,我引导幼儿开展了主题活动“快乐我和你”,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引导他们寻找快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幼儿从快乐出发,在快乐中成长。  相似文献   

6.
何蓉 《今日教育》2006,(7):41-41
一天,老师针对幼儿不爱收拾整理物品的坏习惯引导儿童学会将自己的学习工具有秩序地还回原位,正准备带着幼儿有秩序的排队整理收捡学具时,忽然保育老师风风火火地跑进教师大声一叫;“快点洗手、快点洗手,吃饭了,其他班上都在端饭了”,经过保育老师这一叫,孩子们迅速放下学具呼啦啦跑进洗手间,保育老师一下子就将孩子的学具整理了,老师也无奈地代替孩子收拾学具,老师的要求因为孩子马上吃饭而落空。诚然,孩子便又一次失去学习收拾整理学具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李蓉 《教育导刊》2005,(12):42-42
每次的餐后活动,通常安排孩子们看图书.刚开始阅读活动的时候,幼儿的兴致都很高,多数幼儿都能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安静地看图书,偶尔有些小小的争论.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在餐后阅读图书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有的孩子拿着图书并不认真看,而是东翻翻、西翻翻;有的孩子拿着书与同伴大声说笑;有的孩子一会儿去看这个同伴的书,一会儿又跑去看那个同伴的书;还有的孩子则忙于争夺图书.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死亡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孩子面前,大部分家长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其实。孩子在生活中总会接触,甚至会经历身边至亲的死亡。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经历生离死别时,幼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其到时茫然失措,不如未雨绸缪。因此,我利用图书《鸟儿在歌唱》组织了这一早期阅读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幼儿阅读这本图书,让他们懂得要珍惜和尊重生命,关爱自己和别人。  相似文献   

9.
孟之君 《考试周刊》2014,(30):185-185
<正>环保,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防止环境破坏的控制措施实践活动的总称。幼儿是未来的希望,只有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才能做爱护环境的人。于是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应该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通过家园合作开展绿色教育等方法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一、利用环境实施绿色教育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然,周围环境包括  相似文献   

10.
孩子们大多喜欢得第一 ,并从竞赛中获得乐趣。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 ,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做事动作迅速、不磨蹭等良好行为习惯 ,常常引导幼儿互相竞赛 ,争当第一 ,这种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然而 ,在区角活动结束后的整理活动中 ,有好几次 ,我发现平时比较麻利的几个孩子在整理玩具时却磨磨蹭蹭。我鼓励他们得第一也无济于事。这是为什么呢 ?一次区角活动结束后 ,钟建文坐在积木旁一动不动 ,在那里愣神儿。我走过去说 :“钟建文 ,赶快收拾玩具 ,让老师看看你能不能得第一。”没想到他懒懒地说 :“我能得 ,但我不想得第一。”“…  相似文献   

11.
潘君 《成才之路》2010,(20):77-77
在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活动中,我发现他们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还能学着成人的样子,指着汉字读一读。虽然读的不够准确,但却能乐在其中。于是,我萌发了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汉字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熊谨 《南昌教育》2006,(6):21-21
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是我园家长开始接幼儿同家的时间,很多家长因工作比较忙就会比较晚来接孩子回家。一般在这个时候,我们一直选择安排幼儿集体看图书、看电视、搭积木、听故事等集体活动。这样一来有利于安定幼儿情绪,方便老师进行离园整理,也好让家长看到幼儿安安静静地活动以免教室里乱哄哄的给家长造成不好的印象。但我发现一个现象:经常有孩子在父母来接时会说一句话——“怎么这么晚来接我”或是“你怎么不第一个来接我”。开始,我单纯地认为这是孩子撒娇,也没放在心上,只是一笑而过随意性安慰一下幼儿就算了。  相似文献   

13.
马春燕 《新疆教育》2012,(5):147-148
通过丰富幼儿生活和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引导幼儿学会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工作在山区,家长经常有这样的困扰:与孩子交流时,孩子往往是说不清楚、语不成句,于是我园开展了“口头日记”的活动,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作为教育者这究竟怎样做才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正幼儿缺乏独立性,一切都依赖父母,如在幼儿园布置的一些动手动脑的小作业都是由家长来完成。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这么做就是爱孩子;还有的父母对孩子做事不放心,怕孩子做不好,所以什么事都代孩子做,不放手也不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会养成了一种懒惰的习惯,形成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性较差。所以,培养幼儿要从小抓起。一、活动是培养幼儿独立意识的源泉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三至四岁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喜欢自己去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凡事都有"我自己来"的要求。当孩子  相似文献   

15.
幼儿的想像较少地受到理性的束缚,大胆、自由、无拘无束,但是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有意认知和生活体验的积累较为贫乏,因而难以展开丰富、生动的想像。我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去观察和积累各种表象,并注意促进幼儿想像的丰富性、生动性。各种各样的圆在开展“各种各样的圆”这一系列活动时,我首先引导幼儿积累关于“圆”的多种表象。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处处存在着“圆”:圆圆的硬币、圆圆的饼干……可在你没有有意识地引导时,孩子们不会特别关注,于是我组织了一个活动———“圆圆的世界”。我让孩子围坐成一个圆圈,听我讲述大千…  相似文献   

16.
兔子带来的思考一位家长给我们班送来了一只兔子。如果在过去,我会把它作为教育材料,组织全班幼儿认识兔子,如了解兔子的特征、习性,看看、喂喂兔子,画画、讲讲兔子……可如今,我认识到这样的活动安排无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无法体现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导、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如何制订这类学习活动计划呢?我思考着。孩子带来的惊喜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园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对我说:“你不要空想,应该到孩子中间去,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需要什么。”于是,我开始观察孩子对兔子的反应。吃过…  相似文献   

17.
一天晚上,我带幼儿散步回来后,孩子们都去上厕所,这时,一幼儿跑来告诉我:“刘老师,厕所的洞里有一支水彩笔。”我一听,心想:“是谁这么调皮,把笔扔到厕所里了。”于是我就展开了“调查”。 首先,我脑海里浮现出平时几个较调皮的孩子,并回忆刚才自由活动时用过笔又上过厕所的孩子,我把这些“怀疑对象”逐一叫到面前询问,但他们都否认,那会是谁呢?  相似文献   

18.
结合“重阳节”,我们组织中班幼儿到福利院慰问爷爷、奶奶,教育幼儿尊重老人,做个有爱心的孩子。活动前,发动幼儿省下“一块糖、一包饼干、一个水果”或自制贺卡等礼物送给老人,小朋友纷纷投入这项活动中,带来了各种水果、糕点、饮料等。在整理这些礼物时,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纸盒,引导幼儿将带来的礼  相似文献   

19.
活动由来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于是,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活动目标1.引发小班幼儿倾听的兴趣,培养倾听习惯;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理解。2.引导幼儿认识呱呱筒、手铃、小鼓的名称,能感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经常会发生两个孩子为争抢一张小椅子、一本图书、一张卡片而互不相让 ,直至大声啼哭的现象。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们尚处在“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 ,谦让还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发生这种情况 ,常见的处理办法都是以“大”让“小” ,原因之一是教师不可能目睹所有纠纷的全过程 ,只能听当事双方申辩和陈述 ,而幼儿的申辩和陈述又往往与事实有出入 ;原因之二是幼儿的纠纷在成人眼里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教师没有把它们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高度去评判。于是常常以“大的让着小的”了断问题。这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