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晚上,北京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你当选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情急中,冒出一句:“假如这是真的,那太好啦!” 很快,我的心情平静下来。 我想起一件事。 那是20多年前,部队在太湖农场筑堤坝。一天,我们班得了第一名,一时高兴,写了一篇表扬稿,题目叫《工地上的小老虎班》,送到工地广播站。晚上开饭的时候,广播响了,第一篇播送的就是我写的,  相似文献   

2.
一天晚上,北京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你当选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情急中,冒出一句:“假如这是真的,那太好啦!”很快.我的心情平静下来,我想起一件事。那是20多年前,部队在太湖农场筑堤坝。一大,我们班得厂第一名,一时高兴,写厂一篇表扬稿,题目叫《工地上的小老虎班》,送到工地广播站。晚上开饭的时候,广播响了,第一篇播送的就是我写的,全班战友听罢,敲着碗筷欢呼。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不儿大,我被调到团政治处当报道员,一年后,提拔为新闻干事,直到今天成为一名党报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4.
我的报人生涯中,有几年是在总编室度过的。那几年正逢“乱世”——文化大革命,因此有它的特殊性。“文革”期间,“四人帮”把持着新闻界,把新华社的发稿时间也“砸烂”了。经常是当天晚上不截稿,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才截稿。日报变成晚报甚至隔日报。夜班编辑一个班不够用,变成了三班倒,越忙,越乱,越容易出错。1970年1月18日下午画版时,缺一篇小稿,我想起南阳有一篇贫下中农来信已经排好,就拿出小样补上了。谁知第二天印报工人说:“这篇小稿咋恁好哩,没隔几天印了两次!”我一查,糟糕,可不发重了!那时变版太多太快,稿子排上拆下频繁,把人搞糊涂了。那时候,报纸上经常打倒这个,揭发那个,批判这个,搞臭那个。一天晚上,我看到上面批转来的一篇稿件,是批判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杨贵同志领导林县人民开凿的红旗渠,世界闻名。我对当晚值班的原副总  相似文献   

5.
1999年的“两会”是我平生第一次正式上会采访,因而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也许是运气好,正赶上卢跃刚当编辑。他问我:“能不能写一篇《1503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这是报社领导点的题!不行我就另外找人。”跃刚布置工作的方式是“激”,这一激,让我“非干好不可”了。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7.
说来挺有意思,我的第一篇《应杜绝军用品外流》竟在北京军区《战友报》一版发表了。可谁能想到,我的“处女作”还是信手捡来的呢! 我刚入伍就迷上了写稿。一开始,总以为“捡到篮里都是菜”,不论事情大小,有无价值,两天一篇向报社电台投稿,谁知投了80多篇稿子却杏无音信。教导员知道我的事后,鼓励我向有经验的干事和老报道员请教。他们告诉我:“要多观察周围,从中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写,才能一碰即响!”一个星期日,我到驻地一商店买东西时无意发现,几个老百姓身着部队的作训服和新式冬装,还有戴军帽、肩章、领花的。我脑中灵光一闪,联想到上级曾专门开会要求制止军用品外流,立即意识到这是个有价值的素材。经过深入采访,一篇300字的读者来信一气呵成。稿子寄出不几天,便被《战友报》  相似文献   

8.
勤奋     
夏邑县桑堌乡大李庄农民李德会,开始写稿10个月就发表150多篇,其中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22篇。为什么收效这样快,回答不外“勤奋”二字。去年春节,他爱人刘淑莲对李德会使了个激将法:“我算看透了,你喝了十几年墨水白搭了!不能学着写写文章?”“写,3天写一篇!”李德会牙一咬,下了决心。他费了好大劲写了12篇稿件,投寄出去,全似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9.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0.
记得1985年秋,襄樊市粮食局要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一天晚上八点钟,我局王克全副局长对我说:小孙,刚接到通知,省粮食局要召开全省粮油食品工业表彰会,我县东津粮油加工厂党支部书记阎克发参加会议,你连夜把材料赶写好,明天上午送市粮食局。”按照领导的要求,我就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完成了这篇材料,题目是《人们为什么叫我“怪”书记》,写了他四个方面的“怪”:一是改革制度“怪”,二是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12.
我一直坚信:新闻无处不在.我一直在努力:随时随地抓新闻.2011年12月初,我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之约,到海南省海口市讲课.除去讲课只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就是这一天,我还采写了两篇稿件.2009年,我路过甘肃省甘谷县,到火车站时被告知:火车将晚到一个小时.在车站干等一个多小时?我不甘心,就到车站周边转转.就是这一转,让我回去写了两篇稿件:《甘肃省甘谷县一处珍贵的古民居亟需保护》《民居简朴吉风存》.这两次经历,对我来说,不过是“故伎重演”“小菜一碟”!  相似文献   

13.
1959年1月到9月,我在“密云水库报”做了九个月记者。在那些日子里,我一面采写,一面劳动,个人的生活,工作和采访对象——二十万水库建设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在思想锻炼和采访写作方面。都有不少收获。这里记下的是一点感受。首先碰到的问题我第一次到工地采访,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当时,我心里想:这真是艰苦劳动,怎么干活呢!一层砂子一层雪,狂风卷着砂子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呀!我正在想着,听到那边的民工在呼喊:“老天爷给咱们开了电扇,多凉快呀!要不咱们得满头大汗。”“小车一溜烟,不怕风雪天。”他们干得好欢哪!居然有人光着背穿着短裤拉起车来。这时侯,我又在想,同是在水库工地遇见风  相似文献   

14.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15.
说话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1965年4月间,“北京日报”编委会根据当时党中央要求加强越南战争的报道,决定加强国际部的评论工作。组织上决定把我从文艺部抽调到国际部去。记得是5月中旬的一天,我到国际部不过一个月,文艺部的老同志希望我能就美帝出兵侵占多米尼加问题支援他们一篇杂文。那天晚上,我翻阅着近期的国际剪报和我自己读报时信手记下的札记开始构思文章。起初我写了篇《怒吼吧,多米尼加人!》。  相似文献   

16.
一‘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称他们夫妇二人正商量去买一条好裤子送我,我一时愕然;电话中接着说:“我们看到你的‘文集’了”一”我方释然。因为江苏文艺出版社和香港轩辕出版社新近联合出版了《储瑞耕文集》(从我在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的1100余篇文字中挑选出来的400余篇的集结;“文集”云云,各种体裁的“文”字“集”合在一道之谓也,如此而已),扉页我照片下的一行字是:“除了一支笔,我一无所有”.既然“一无所有”,岂不连裤子都没有么?—朋友此一“默”真正“幽”得可以! 20多年间,我当过港口的装卸工、小报的“老总”,当过…  相似文献   

17.
学会抓线索     
两年来,我在编辑之余采写了近两百篇稿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偶然间抓的线索。去年8月的一天晚上,我到一位朋友家里玩,他拿出苹果招待我。吃苹果的时候,我顺便问了一句:“这苹果是哪里产的?”他说:“是我老家双沟。”我感到吃惊,“怎么?双沟也产这么好的苹果!”他向我解释说:“那里有4000多亩苹果园,原来产量一直很低,后来在县科委指导下,用三年时间进行了全面改造,今年高产片苹果的亩产量达到了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8年了,先后写了400多篇新闻稿,采用率达90%以上。总结自己几年来搞通讯报道工作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热爱”有两层含义: 第一,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企业,才能发现素材,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我刚进厂时,只感到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很平凡,在这个圈子里没什么作为。一天,我看到一位徒工织的地毯出了问题,下班后1位老师傅,用精巧的技术给修好了。事后,我又听到了关于这位老师傅对产品质量认真负责的几件事,很受感动,于是给《地毯通讯》写了一篇稿.没想到这篇稿子被北京电台选播了,这是我发表的第1篇作品,这件事  相似文献   

19.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