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重新确认教师是德育制度变革的重要主体,应该在德育制度变革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在当前德育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与应然的定位存在落差。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德育制度有效变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师资源配置制度变革:基于配置主体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资源配置主体之间应当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功能定位。变革大学教师资源配置制度,在主体上应当做到:使基层学术组织成为配置教师资源的基层提议者和教师资源的良好接受者,使大学成为一个中观层次的系统整合者.使市场机制成为大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使政府成为教师资源的宏观统筹与调控者,使第三部门组织成为大学教师资源的社会性配置者。  相似文献   

3.
当代德育变革要改造根基深厚的学校德育传统,就要将新型德育理念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理念的扎根以及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德育变革必须重视德育制度建设,其关键和难点是建立、健全德育监督制度。德育制度建设与德育理念引导的协调作用,能有效推动学校德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教学制度的主体可以分为管理主体和遵循主体两类。从应然的角度讲,两类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教学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这种关系往往被异化为单向的监督与被监督、评价与被评价、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为纠正教学制度主体关系的错位,两类主体的关系应该从地位悬殊转向地位平等.从对立转向合作。  相似文献   

5.
教学制度的主体可以分为管理主体和遵循主体两类。从应然的角度讲,两类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教学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这种关系往往被异化为单向的监督与被监督、评价与被评价、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为纠正教学制度主体关系的错位,两类主体的关系应该从地位悬殊转向地位平等.从对立转向合作。  相似文献   

6.
官僚机构是教育制度变革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官僚机构不仅是教育制度变革的接受者,而且是教育制度变革的制定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官僚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影响着教育制度变革的设计、制定与实施.官僚机构对教育制度变革施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变革与变革中的德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概述了近两年来德育在实践中的变革及其影响,并提出当前社会变革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本文认为,当前德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现实生活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原则的冲击;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网络虚拟的负面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失真,本文提出,德育应进一步作出的相应变革是:贴近生活,夯实基础,整合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评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成为社会所需的责任公民。  相似文献   

8.
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条件和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和科学有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刘立新 《教育探索》2000,(12):72-73
德育主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德育过程和环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德育复杂的过程中,主体不仅表现为人的因素,也广泛地体现在其他的因素中,这种认为,有利于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提高德育的效果与改善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着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大众传媒误导与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学校德育落后于现实等问题 ,需要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3.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已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的263例(513眼)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进行各项干眼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术后1周至3月与术前比较干眼症状加重、角膜荧光着色眼数明显增加、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泪液分泌量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出现干眼症状例数较少,各项泪液学检测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干眼症可防可控,但需加强手术前筛选和积极进行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自身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关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伦理价值。现今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道德经验不足、改革的道德正当性缺失、改革的领导模式封闭、改革中带有“绩效表现色彩”的形式化和功利化趋势等问题。关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德诉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民主决策,凝聚价值共识,警惕改革阻挠及风险,恪守道德领导。  相似文献   

16.
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科德育面临很大困境。为有效提高学科德育效果,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好各种影响因素,兼顾到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改良要重视自下而上的路径模式。道德教育的改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命"为基础。道德教育的内容涉及爱情、家庭、职业、社会、国家、信仰等。  相似文献   

18.
以回归生活为核心理念的道德教育改革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内涵,即成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反思意识的转化型知识分子。现存学科体制与社会期待使得教师面临着专业性与道德性分离的角色困境。走出角色困境的可能路径在于教师对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自觉改造与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高校德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着力改革.改革应本着促进人的品德提升和精神健全发展的目标,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以人为本的要求,一方面对现行德育的主要内容审矫扬弃,一方面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内容,实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道德价值的功利性与道义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