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势,进而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构筑起“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社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它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固本培元之举,更是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取向。  相似文献   

2.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的新目标.全面发展经济,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之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发展教育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有效途径;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国家在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应该遵循社会公正、人民普遍受益的原则,制定公正合理的社会政策和保障制度,减少社会公正失衡,让广大社会成员都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成员分配结构对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文化提高、社会稳定起着积极作用。我们要按照新思路、新观点、新原则来加速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居于上层的强势群体、居于下层的弱势群体和居于中间的中等收入者,而最稳定的社会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成为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也使人们感到担忧。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  相似文献   

7.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径。而如今中等收入者比重还很小,还存在着制约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因素。应通过规范初次市场秩序、加大政府宏观调空力度、提升人力资本、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中等收入者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力促更多的人以正当途径进入中等收入者群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是中国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会学界开展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正确认识社会各阶层的地位特点及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引导目前尚不稳定的社会形态向稳定成熟的和谐社会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9.
臧琪琳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31-34,50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对"中等收入者"的含义、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意义、扩中提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者比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等收入者是贫富间的“缓冲器”,社会的“稳定器”,经济的“助推器”,全面奔小康的“加速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靠大力发展经济,与此同时,深化分配领域的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就是其中重要的好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当涂县为例,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分析说明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形成农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60%以上的社会中,形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心在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因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 《教学与研究》2005,7(7):85-89
构建和谐社会需梳理“和”与“何以致和”的基本理路,以求得“达致和谐”的现实途径。“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不同方面的和睦、和顺关系,并经历了“中以致和”到“以礼致和”的演变,结果往往是大一统的“同而不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强调以差异和对立为基础的“和”,使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表现为“争”,更倾向于冲突制度化达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西方传统和谐理念的发展和扬弃。和谐社会应该是利益协调、平衡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社会,因此,可以将完善契约基础上的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正确对待、处理我国宗教问题重要指导方针.促进和谐宗教的发展.创立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新境界.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中间阶层异军突起.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存在着有序政治参与的困难和障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深刻剖析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首次在党内提出社会和谐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的价值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中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体构成的一部分,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原因在于一段时间,我们一些同志过于注重效率和增长,忽视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片面地理解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论述,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在新时期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团结和睦、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等丰富的内涵。儒家和谐思想虽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有着若干重大原则区别,但其中崇尚和谐统一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家关系观以及“忠恕之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现有政策的限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指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根本币目标。推进农村城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农村城市化适度发展、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依托.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公正的核心是机会公正、规则公正和分配公正.实现社会公正,要制定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政策;要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