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带给了学生什么?这个疑问也许是每个语文老师心灵的痛。面对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或有些麻木的眼睛,面对一篇篇足以使教师写作水平下降,且平淡苍白的作文,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当深思。勿庸置疑,我们的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它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包蕴着独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承载 不了这样多的重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问题,并且摆到了相当突出的位置。到底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应当怎样认识?这里摘登几篇文章和实例,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可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那么该如何创设合适的情景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呢?我认为音乐和图画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能力与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三维教育目标:“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使学生从这一主题出发,既获得知识,又能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陈长生 《学语文》2004,(4):8-18
今天,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辅助语文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教语文,需注意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一、要利于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向深入,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基础。朗读是中学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并且要转换教师角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从事20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从未像现在这样的亢奋和激动,记得自80年代初登讲台开始就已被抛入到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浪潮中,多少年苦苦的翻滚、挣扎和搏击却始终感到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单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言,就一直被一浪高过一浪的高考压力、被重技术知识轻人文体验的考试内容所淹没,新课程新课标的颁发,新教材的呈献,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高科技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的建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为萎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充满了活力和勃勃生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逐步高涨,网络正在改变着语文教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教学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而人文精神正是这种思想的同义复制,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体验人文精神,以此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勿庸讳言,语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实语课应该是最容易让学生乐而忘返的。因其拥有美的宝库,新的语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并肯定了这点。我们在语教学中可采用借助音乐手段;结合美读式表演;利用板书设计和引导展开想象等方法来渗透美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我常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设法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现场的体验获得对课文理解的直接经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3.
张立杰 《山东教育》2004,(21):30-3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且在阅读和写作的目标,评价等内容中也反复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确,语文课应该是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载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为深广的,这种影响并非灌输所能为之,很大  相似文献   

14.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破疑解。比如,《海滨仲夏夜》中,作者描绘了海滨宁静、优闲的生活场景,但不少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想像不到、也体会不到大海那种宁静优雅的场面,对大海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深的感受。多媒体的应用克服了时空的限制,它能够通过画面把大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的展示加深了学生们对大海的情感,激发了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有些人,承认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承认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能力,而又反对在语教学活动中进行“训练”……违背常理,不合逻辑。为什么?其妙莫名。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要重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备课时一要备知识产生的过程。二要备教材中习题的变化及引申过程,将教材中一些可开发的“营养食品”开发出来。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要从重视教师备课的过程开始,这一过程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  相似文献   

19.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语素养”这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语教学的核心目标被提了出来。随着课标的推行,一方面,“语素养”像个时髦又讨好的“标签”被到处粘贴;另一方面。这样一个核心概念缺乏明确解说,更没有称得上定义的严密逻辑界定。于是,“语素养”变成一个无边无底的“框”,隐约无形的“框”,因对其外延的不确定和对其内涵的过分演绎,使这个“框”盲目扩张,“语素养”逐渐模糊泛化成“化素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