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我认为重要的一点,要对这个作家总的创作倾向作出评介,以冀学生通过对该作家的一部或几部作品的学习,由点到面,连类而及,大略了解他全部或大部分作品主题的基本内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有关课文内容阐幽表微,也有利于学生课外扩大视野,自学该作家的其它作品.下面,试就教学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谈谈这方面的粗浅体会.评介一个作家的创作倾向,必须清楚说明他所处的时代,契诃夫生活与创作的年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到1905年第一次革命前的过渡时期.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和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不但使农民更加贫困,农村日趋破产,也使工  相似文献   

2.
作家是以作品来发言的,不管他权力多大,也不管他名声怎么显赫,如果他没有几部叫得响的作品,没有一批又一批五体投地的粉丝,他就不可能让人信服和崇拜,更不可能流芳百世.作品是作家的全部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将创作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以及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又分别在作家创作过程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这三个不同意识形态下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潜意识是作家创作前头脑中的蓄积库,进入前意识状态时作家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创作冲动,最后进入意识层面使最终作品浮出水面。这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创作,从而使作品产生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学·生活·想象——阎连科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晓 :阎老师 ,你好 !在中国新时期的作家中 ,你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我觉得你的优秀 ,主要表现在你的作品不仅产量高 ,而且个性强。可以这么说 ,你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没有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与你的作品相似。你是一位创作个性鲜明、作品风格独特的作家。请问 ,你的创作与你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阎 :我出生于 195 8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 ,我 8岁 ,文革结束时 ,我 18岁。从 8岁到 18岁 ,我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 ,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部过程 ,文革在我的心上烙下了深刻的印痕 ,我把这段时期的记忆称为文革记忆。文革…  相似文献   

5.
作家创作整部作品的过程始终是作家对作品生产的控制过程。艺术的传达活动是作家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对作家创作活动研究的日益深入,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布封曾指出:“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庞德说:“写得好就是控制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6.
远藤周作是日本作家,成长过程中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洗礼,作品中充满了对基督文化的思考。而德莱赛生于传统天主教家庭,成长于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时期,作品一度受到当时资产阶级的打击。两位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从创作背景和风格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主要将两位作家的成长背景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的创作思维和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世界观与作品的思想倾向,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作家,都是怀着一定的创作目的或创作动机去进行创作的,而这种目的或动机必然要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倾向中,作品的思想倾向必然要反映出作家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们在许多文艺论著中,往往是从作品的思想倾向入手去分析作家的世界观的.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讲话》)也有这方面的论述.在《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把作家的根本立场、观点,作为解决创作实践的关键,这对消除当时一些作家存在的混乱的创作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今天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在世界观与创作关系的问题上,往往受到“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今天,我们重读《讲话》,对这个问题再作一番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苏联吉尔吉斯作家,其创作始于1952年,至今已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苏联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几乎全部被译介至国内,对国内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对新时期文学创作产生最大影响的四位外国作家之一。而对其创作的鉴赏与批评也成为了一个热点,尤以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断头台》为最盛。  相似文献   

9.
"文如其人"是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文学观念,"文人相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深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方面:其一,作家的性格特质是丰富多彩的,而表现在某部或某些作品中的性格特质却并不都带有某种典型性,读者以个别或部分作品来论定作品风格特征的现象,往往造成这种背离;其二,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创作出的作品并非是他人品的真实体现,有些作家在创作时进行自我伪装,欺骗了读者,达到换取群众的同情的目的;其三,文学创作经过富有技巧性的艺术加工,往往隐藏甚至掩盖了作家的日常个性,经由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可能并不是作者风格的真实体现;其四,作者的人格不可能完全投射到文学作品中,人格不能混同于文格。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文坛纷繁众多的作品中,我的目光定格在了谈歌近年来所写的一批阶级兄弟文学作品上面,从《年底》、《大厂》到《天下荒年》、《城市热风》,一气读下来,使我感受颇深。 风格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毕竟作家都是人,他们不可能阅尽全部人生,只要能写出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那一份生活,便不失为一个好作家。谈歌早期创作受到文坛上调侃、嘲讽以及  相似文献   

11.
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无疑要有控制。如果离开创作主体的某种定向控制,“那是一种不设计就施工的冒险,其结果很可能是建筑坍塌,作品变成混乱的呓语”这种定向控制来自什么?长期以来,一些创作理论都认为是来自“主题”。而主题则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的生活现象所要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这种偏重于理性主导作用的“主题控制”论,成为一种流行的创作理论模式。诚然,在具体的创作中,有些作家是先有了明确要表达的某种思想的“主题”,然后才以此为控制进入定向创作过程的。如茅盾创作《子夜》,就是为了驳斥托派理论  相似文献   

12.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论中的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创作论和作家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刘勰开始,古代文化就把作家才性看作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决定、影响着创作过程和作家作品的质量、成就;创作迟速又与感兴现象关系密切。但是,创作的迟速并不等同于作家创作质量和成就的高或下与大或小;作为作家才性独特性的表现之一,创作迟速应以作品优劣为衡量标准;能兼取迟速二者之长是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作家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愈是独特和丰富,作品就愈见深度和广度.但是,一个作家处于非创作状态下的原始的生活积累(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作背景和题材.生活体验必须上升到审美体验.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作家主动地甚至主观地对生活体验进行感知、反省、剪裁、升华,最终创造性地加以表现,从而反映出一定的美学价值.任何生活背景,一旦经过作家的创作,融化到作品中去,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或独立的意义,并不具有特别的追寻价值.而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过于重视和依赖作品的创作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或生活背景甚至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必备教学内容,不论其有无必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甚至背本趋末的行为.请以<荷塘月色>为例试申其说.  相似文献   

15.
自由的意识活动,是人的本质之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把文艺活动视为“自由的精神生产”.这是符合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况的.如果在创作时,作家的心灵处于自由状态,也就有较大可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反之,如果作家在创作时被有形无形的枷锁禁锢,心灵是不自由的,他就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新时期文学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质量,从整体上看,比之“五四”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原因之一,就在于作家创作的自由度不断扩展,自由度比任何一个时期要大.因此,正当大家都在总结文学十年的时刻,我想从创作自由度的不断扩展这个角度,对新时潮文学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一番探索.  相似文献   

16.
重庆儿童学作家揭祥麟在几十年的儿童学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为了揭开地域化研究地深入发展,他的学成就应该得到评价。本试图从他的学的整体作一概观,对他的作品作全面的分析。笔注重的是本的研究,特别对他山城化情结作了详尽的分析,同时,对作品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作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7.
声音表演是一种再创造劳动——二度创作。这是因为作家创作出作品以后,还需要经过表演家的演唱,音乐创作有自己的特殊性,作家在作品中所寄托的理想、倾注的满腔热情只能是记录在纸上的音乐符号,欣赏者不可能从这些符号中受到感染,必须经过演唱,记录在纸上的音乐符号才能成为音乐,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中西文化的广阔背景下阐述了对沈从文作品的个人见解:沈从文的创作在整体倾向上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湘西世界的构建是为了进行国民性改造,作品的核心是生命意识,对美——生命自由的炽热追求与对人类远景的幻想情绪,几乎涵盖了作家全部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作家主观情感的作用,形成了作品中特定的情感逻辑。情感逻辑一直伴随着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它以情感发展的内在支配力量为主导,有时甚至会超越事理逻辑的规范与约束,使作品呈现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