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海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青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青海还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为全人类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高高的山、蓝蓝的天,还有雪山、湖泊、牛羊、雄鹰、天鹅……徜徉于大美青海的山山水水,你会发现,这里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今天,青海以自然美、生态美、发展美的秀美画卷,为大美青海乃至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的路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缘何成为青海面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2.
正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青海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主基调,以"绿色"政策为先导,"绿色"产业优先发展,"绿色"民生优先落实。青海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价值巨大,缘于此,青海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过去一年,一场以"绿色"为主题的革新正在青海高原快速蔓延: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决策、评价、管理、考核和生态补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启动;智慧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新能源等生态经济产业发展蹄疾步稳,"大美青海"生态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未来,青海将按下绿色发展"快进键",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趁着高原晚春,行走在辽阔的青海大地,映入眼帘的是草原、湖泊、湿地、牛羊……这是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地处西部内陆、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的青海,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加快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征程的与时俱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青海要保护好生态的重要指示精神,吹响了强化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青海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来看,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下,我省大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启动了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迈出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行动步伐,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相比,我省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  相似文献   

6.
<正>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主流话题是"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从战略、技术、政策等层次,探讨新能源和绿色发展对经济复苏,乃至经济、社会新革命的深远意义,分析并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障碍,如何解决全球环境、能源破局之谜是当今各国首要任务所在。作为资源、新型能源产业的大省——青海,同样面临着上述课题有待一一破解。建立"从青海看世界、再从世界看青海"的互动机制,集世界之智慧,支持在青海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青洽会十五年历程,见证了青海从资源开发到循环发展的升华,绿色发展成为青洽会的灵魂,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理念已经根植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发展成为青洽会的灵魂地球之肾、江河源头、中华水塔,无可替代的生态地位,重振丝绸古道、推进向西开放的民族责任,青海坚定地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青洽会十五年历程,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  相似文献   

9.
<正>巍巍乎昆仑之巅,浩浩哉三江之源。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树立生态价值理念,自觉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科技的支撑能力,积极有效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分析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围绕设计环节、资源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末端环节和物流环节等供应链环节提出生态文明驱动下的绿色科技供应链维体系模型,分析绿色科技对生态文明的支撑特性并揭示绿色科技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本研究成果将为绿色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生态文明的有效支撑提供系统化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头,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且极端脆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放在青海科学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进行谋划。  相似文献   

12.
《青海科技》2021,28(4)
青海所拥有的特殊生态地位以及宝贵的生态资源,赋予了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新时代新思想,青海始终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放在首位,依据"三个最大"的基本目标以及省情定位,加大力度落实各项政策,积极思考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集思广益产生诸多举措,拓宽生态发展新格局,与时俱进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经济高速成长的环境成本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需要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深化中国绿色金融实践,需要立足于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视角,需要一个系统、全面、更具能动性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肖秀林 《大众科技》2014,(10):234-236
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领头羊,肩负着带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构建生态型社会的重任,而班级高校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细胞"单位。新形势下,应当将生态文明融入高校班级软文化建设中,使其朝着建设环保、绿色、生态、自然的美丽班级而努力。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环保"班级管理;重视情感教育,构建"绿色"人际关系;强调自主学习,营造"生态"学习环境;加强自我管理,创造"自然"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走进青海,一个个"绿镜头"让人怡心悦目:黄河源头生态绿地——千湖湿地,"黑颈鹤故乡"隆宝滩自然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白扎林场……"染绿"的季节,大美青海绿地、湖泊、林场、湿地流青溢翠……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满腔"绿色"情怀的大美青海,依托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保护优先中不断淬炼,走出了一条将生态资源持续不断转化为绿色经济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6.
绿色技术创新内含着生态文明的要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视野下绿色技术创新必须坚持整体效益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和动态开放原则。生态恶化是绿色技术创新外在的推动力。绿色消费是绿色技术创新决策的导向力。追求经济效益是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需求力,国际贸易是绿色技术创新市场的发展力。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利用2012年以来中央相关部委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文件和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剖析了代表性创新制度的发展历程,预估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走向。结果表明,从政策维度上看,生态文明制度可归纳为四大领域: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综合类。其中,绿色发展类制度文件数量最多;从政策权能上看,发布单位以中央层面及多部委联合为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生态文明制度大多都历经“探索—试点试验—总结与推广”的发展过程,不同制度间联系紧密,相互支撑,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梳理发现,未来我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预期走向为: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强化制度间的高效协同,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加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评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解源 《青海科技》2011,(4):8-11
青海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青海拥有特色资源富集的优势,同时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因此,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推动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经济.  相似文献   

19.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不仅需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复兴,更需要实现生态的复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实现生态复兴,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复兴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构成。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  相似文献   

20.
正当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很多人不禁感慨,如今的农村与农业,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