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生态危机也在加重。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可以有效化解城市生态面临的危机。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在城市中大力推行都市农业可以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强化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2.
张琼 《科技广场》2010,(2):79-81
都市农业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满足都市居民多层次需求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多功能农业,其特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都市农业旅游是在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市本地特点及独特优势,对南昌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3.
汪烨 《华夏星火》2020,(1):54-58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以生态绿色农业、休闲体验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的都市农业逐渐兴起。其主要功能正逐步从生产功能向生态和生活功能进行延伸和融合,以服务城市和繁荣农村为根本立足点,成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上都市农业自20世纪4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到飞速发展。各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的差异,选择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各有侧重。目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都市农业有以下四种形式:日本都市农业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  相似文献   

5.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价值与科技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培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8-1124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这种改变又全方位地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处在城市化最前沿的都市农业。由于特殊的区位,都市现代农业在社会功能、生产结构和种养模式上具有区别于农区农业的重要特征。也正是基于区域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在服务城市居民需求、增加城郊农民收入和带动农区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了实现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价值,需要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生境控制技术和信息追溯技术的广泛应用;围绕核心能力提升,推进种源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的大力发展;围绕产销体系优化,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和物流技术的系统集成。  相似文献   

6.
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生态安全总体状态、安全等级和障碍因素的分析,笔者发现武汉市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由改善中的不安全系统向安全系统转变,主要障碍因素是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状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的障碍度逐渐下降.武汉市应该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继续推进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以缓解武汉都市农业的资源环境压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使资源环境状态的恶化趋势得以扭转,从而保证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稳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彤 《资源科学》1999,21(4):39-42
传统农业的观念,总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误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因而,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城市外围近郊的大量农田变成非农用地,使城市变成了“水泥丛林、柏油沙漠”的景象,于是农业在大城市中被轻视、被压缩、被吞没、被废弃。发展都市农业是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是一种新形态,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并是特大的都市,以其为例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研究都市农业的历史不长,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中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开始都市农业的实践。其中尤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山东的潍坊,以及江苏的苏州、常州、无锡等城市较具代表性。上海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树立了"开放式农业"的新观念,最终形成了农副产品生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储  相似文献   

9.
<正>青洽会十五年历程,见证了青海从资源开发到循环发展的升华,绿色发展成为青洽会的灵魂,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理念已经根植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发展成为青洽会的灵魂地球之肾、江河源头、中华水塔,无可替代的生态地位,重振丝绸古道、推进向西开放的民族责任,青海坚定地把生态保护第一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青洽会十五年历程,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公认的"超净区"之一,与全国相比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相对较少,有独特的优势与巨大的潜力。自然资源优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作物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如蚕豆个大、籽饱满、无虫蚀,马铃薯绵软甘甜。青海独特的冷凉气候,非常适宜喜温凉性农作物生长,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食用菌、中藏药材、冷凉花卉等。独特的地域优势青海省地处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土壤与水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青海省中位浅山地  相似文献   

11.
robot 《青海科技》2014,(2):42-42
<正>大美青海拥有农业生产最后的一片净土。随着人们越发关注健康和食品安全,土壤纯净、日照充足的青海将迎来农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青海的自然环境虽然没有东部沿海等地区优越,但青海的自然环境有着属于自身的特性。同时,青海拥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纯净土壤,拥有足够的光照,如果能够借助先进的设施技术,足以弥补青海发展农业存在的不足。伴随着青海设施农业快速推进,农业种植结构日渐多元,结合青海省的纯净土壤、水源、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快速发展及其虹吸效应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从都市农业的内涵外延、形态特征及其作用与功能等入手,阐述了都市农业在拓展城市农业空间、增强城市食物供给弹性、保障居民身心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及减少碳足迹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分析了城乡之间互融互通的方法与路径,并对都市农业在破解城乡发展难题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青海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青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青海还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为全人类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高高的山、蓝蓝的天,还有雪山、湖泊、牛羊、雄鹰、天鹅……徜徉于大美青海的山山水水,你会发现,这里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今天,青海以自然美、生态美、发展美的秀美画卷,为大美青海乃至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的路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缘何成为青海面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北京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京市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反哺农业。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向着除食物消费之外的现代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这使政府和民众不再仅仅关心经济发展,而更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对于有着约1500×104人口、水土资源都很紧张的北京来说,农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其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开发,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市”服务。据此,本文根据北京市的水土资源禀赋和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4个“农业圈”,即:城市花园农业圈、近郊平原景观绿化农业圈、远郊平原规模高效生态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特色农业圈等。这种农业圈层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近郊蔬菜、远郊粮油的农业圈层模式,是一个与土地资源禀赋相协调、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定位相协调的布局,是一个更注重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布局。该布局突出了农业的公益性,仅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走近秦岭北麓的生态资源大区西安市长安区,满眼都是绿色,满目都是收获。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数十个走俏市场的特色农业品牌绚烂夺目,成为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名片。如何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城市消费市场,做好"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大蛋糕"?纵览长安都市农业发展壮大的轨迹,产业化、规模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长安区坚持用现代农业的新标准,全力打造都市化、特色化优势农业的新板块。目前已形成了西部蔬菜、南部杂果、中部花卉、东部瓜果等具有集中效应的优势产业带。  相似文献   

16.
都市农业的概念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城区、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相似文献   

17.
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增长缓慢,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已成为当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都市农业是突破"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近 几年已在一些发达地区蓬勃兴起。本文介绍了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具体措施,包 括:提高农民素质、制定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投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武汉市科技金融创新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成效和科技金融创新不足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情况,提出目前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一是对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科技金融融合对现代都市科技型农业企业的作用;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对于前一个问题,既有农业产业本身的特殊性,也与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直接相关。后一个问题则是农村金融抑制问题,造成武汉市农村金融服务抑制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实体经济缺乏资金盈利机会,而根本原因是产权制度、保险制度、信用担保制度以及法律制度为核心的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正>都市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是一种包括从生产(或养殖)、加工、运输、消费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和服务的完整经济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利用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田园景观,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物质产品的一种农业形态。是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融合一体。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都市农业与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背景有相似之处,同时深受其影响.在分析珠三角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台湾都市农业的发展经验,提出珠三角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以促进珠三角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