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2.
再论聚义不是起义陈松柏在全国第六届《水浒》讨论会上,笔者在递交的论文《“替天行道”辨》中,提出了“聚义不是起义”说,因为仅是一篇短文的一部分,所论是十分匆忙而且简单的。本文重拾那个未尽的话头,且命题为《再论聚义不是起义》。李卓吾先生言道:“古之圣贤,...  相似文献   

3.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4.
吴锦 《考试周刊》2007,(1):9-10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  相似文献   

5.
论《吴越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言长篇历史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吴越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言长篇历史小说黄仁生自《隋书·经籍志》首先把《吴越春秋》著录在“杂史类”以后,中国古代学者几乎都把它看作是一部历史著作,只不过偶尔也有“别史”、“古史”、“霸史”之称而已。元代徐天祜实际上也是把它作为一部“最先出东都,...  相似文献   

6.
《玉台新咏序》论该书的编撰目的即为读者提供使其欢娱的读物,这个问题在中古文论的各种文体论中都有体现。在赋论中,主要以“丽”论证赋是供人观赏与感受的;在小说论中,干宝《搜神记序》提出志怪小说的“游心寓目”,《续晋阳秋》称《语林》之类的志人小说是“言语应对之可称者”,又有刘勰称“说者,悦也”;在乐府论中,普遍认为“郑卫之乐”的娱悦大众是应该的,“乐者,乐也”深入人心。在诗论中,诗歌成为酒宴上的娱乐工具,本由来已久,至钟嵘《诗品》提出诗歌“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而《玉台新咏序》称诗歌“可得代彼萱苏,微蠲愁疾”,就毫不奇怪。但陈后主时,诗歌成为纯粹娱乐的工具,文学的娱悦性走到极端,给后代留下很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再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张积家在《论“认知”与“认识”的分野》①一文中,我们论述了“认知”与“认识”的分野并阐明了用“认知”取代心理学中“认识”一词的进步意义,并对赵璧如先生《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②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1995年...  相似文献   

8.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艺批评一语,在中国古无定名,“以‘批评’名书或文者,更绝对没有”。(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第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隋书·经籍志》将《文章流别志论》、《文心雕龙》诸书出列于总集之后,《旧唐书》沿用此例。《新唐书》将批评之作归人文史类,《宋史》、《明史》沿川此例。到清代中叶,《四库全书总目》别立诗文评一类,所著录虽不能尽赅文学批评,然名实始符。《四库总目》分诗文评为五类:“建它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山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论语》蕴含颇为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方面,有“不信鬼神”与“死后自知”的形神观、“尽人事”而后“听天命”的天人论、“天下之性人为贵”论。属于知虑思想的,有“多见”、“多闻”的感知论,“近思”、“远虑”的思维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感知与思维关系论。在情欲思想方面,有“能好人,能恶人”、“节情”、“节欲”、“不欲”与“推欲”。属于志意心理思想的,有“匹夫不可夺志”的意志价值论,立志、“笃信”、“有恒”的意志过程论,求仁、“克己”、“死守”、果断的意志品质论。在智能心理思想方面,有智能相对独立论的初始萌发、智力类型论的初步确立、智能后天发展论的明确提出。属于性习心理思想的,有“性近习远”论、性善论、性格类型论。这些都表明,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并不局限于教育心理思想的范围,而是广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论《诗》之文既多,却鲜有论者。本文从“考《诗》”和“解《诗》”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观照。总结出其论《诗》的基本原则是“依经”“尊圣”,这就造成了他论《诗》的一大失误。但此中的怨刺之意,劝诫之志却成为其诗学的精神支柱,也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三论“志性”志性与中西哲学相关范畴比较胡家祥在中外思想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关心灵第三层面的范畴,对于我们研究“志性”不无启迪意义。在西方,康德是最早将“理性”同“知性”区别开来,以之称谓心灵第三层面的思想家。他认为:“把理念(即纯粹理性概念)同范畴(...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历来被大家所推崇,今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笔者在此就文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的“志”字如何正确理解谈点自己的看法。教参中把“处处志之”译作“(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寻向所志”教材中注为“寻找前次做的标记”,前者作动词用,后者作名词用。显而易见,编者是认为渔····人为了今后再探桃花源之便在离开时一路上做好标记的。笔者以为这种理解很值得商榷。首先,从“志”的原意来看,《广雅》中解释:“志,识也”。“识”是何意呢?《集韵》中解释:“识,记也。或作志。”…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一书在历史上颇多误解。由于它的哲学体系是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到政治论,再加上《老子》成书的时代背景十分特殊,所以对书中的一些用语,如“无为”、“不争”等,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而应超越狭隘的思想观念,全面、深刻地了解其特异用语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5.
以《尧典》为代表的诗学时代是中国古典诗学史上的“言志”时代。《舜典》之“言志”产生于祭祀过程.“志”指一种宗教文化情感;春秋时期“道志”诸说产生于人与人的社会交际氛围,“志”一般指称人的世俗文化理念。“志”的指向主要在群体,在他者;但这并不是说“志”排斥主体之情,“志”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16.
诗是什么?古今中外谈诗者各自下有一定的定义.难以一一枚举。就我国文学史而言,大致意见集中起来有二: 一是“诗言志”。《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诗言志”的最早出处。其后《诗·大序》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是“诗缘情”。此说出于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在时间上,它至少晚“诗言志”一千年以上。此说是对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其后,这两种意见时有碰撞,在诗歌创作上却都有深广的影响。汉、魏乐府的“饥者歌其食,劳…  相似文献   

17.
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形容消息传播得又快又广。语出《宋史·选举志》:“老儒卖文,场屋一人传十,十人传百,致试文多有雷同,合取卷参验黜落。”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比喻少数人传言不足为信,多数人传言方足采信。语出《潜夫论》:“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相似文献   

18.
再论“何以……为”句式李春玲关于古汉语中的“何以……为”句式,历来争议颇多,对于这种句式末尾“为”字的词性,主要有两种意见:1.语气词.以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宇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市汉语虚词》)等为代表。这种观点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老子的“道”思维及其美的内涵刘彦生《老子》与《庄子》、《周易》并称为中国古代著述的“三玄”。《老子》玄就玄在其理论核心“道”的含浑性。因为《老子》通篇论“道”,却没有给“道”一个明确的界定。“道可道,非常道。”①故而老子提出用直觉体悟去把握“道”。...  相似文献   

20.
刘毅 《文教资料》2001,(4):128-131
中华书局点校的《宋书》和《晋书》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其点校工作之精审,为大家所公认。当然,由于点校工作纷繁复杂,要一下子做到尽善尽美,实属不易。笔者在读《宋书·五行志》和《晋书·五行志》时,发现其中仍不乏可资商讨的问题,兹录数则,略陈浅见,求正于方家。 (一)《宋书·五行志》 1、桓玄始篡,龙旂竿折。玄田猎出入,不绝昏夜,饮食恣奢,土水妨农,又多奸谋,故木失其性也。《宋书·五行志)882页) 按:文中“土水” 当作“土木”,‘’水” 是“木” 的形近讹字。“土木”早已固定成词,意思为“上木工程、建筑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