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城记》作为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主要展现了19世纪伦敦和巴黎的社会状况及其存在的社会矛盾。本篇论文从双城之一的伦敦出发,通过对书中伦敦意向的梳理,同时分析现实中的伦敦对于狄更斯的影响,并将其和作品中的伦敦进行比较,从而探索出伦敦对于辅助呈现人物形象,推动整篇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展现作品主题思想这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双城记》也反映了当时伦敦社会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作品中有关伦敦的描写更是从侧面表达了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凸显了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因此,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对于伦敦也具有同样的深远影响。对于19世纪的英国统治阶级,这部小说的出现让他们意识到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紧迫性。对于后世的伦敦人民,这部作品也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当时伦敦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狄更斯创造了19世纪的“文学伦敦”,《双城记》中的伦敦意象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狄更斯深刻的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福斯特关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的观点,论证了狄更斯小说人物既有简单、静止的,也有复杂、发展的。由此形成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四大类型:静止中的简单人物、发展中的简单人物、静止中的复杂人物、发展中的复杂人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福斯特关于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的观点,论证了狄更斯小说人物既有简单、静止的,也有复杂、发展的。由此形成狄更斯笔下人物的四大类型:静止中的简单人物、发展中的简单人物、静止中的复杂人物、发展中的复杂人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狄更斯笔下性格静止、单纯的人物居多数的原因,是与其作品人物的基调化倾向相关连。他长于以艺术形象中的某个方面、部分或特征作为中心贯穿整个艺术形象,并使该艺术形象的各个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这种基调化倾向既是狄更斯小说人物的特点,又是狄更斯小说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狄更斯笔下性格静止、单纯的人物居多数的原因,是与其作品人物的基调化倾向相关连。他长于以艺术形象中的某个方面、部分或特征作为中心贯穿整个艺术形象,并使该艺术形象的各个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这种基调化倾向既是狄更斯小说人物的特点,又是狄更斯小说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蔡熙教授的新著《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元素,对狄更斯创造的“文学伦敦”这一现代性的文学空间进行了全面且颇具深度的探讨,清晰地勾勒出由伦敦街道—闲逛—视觉—听觉—都市空间—现代性构成的六位一体的文学版图;对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视觉叙事、声音叙事等现代叙事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对小说现代形式和叙事风格的分析中,更加凸显狄更斯作品的现代性体验和个性化表达;同时,该著还饱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回顾与思考,对狄更斯城市小说中蕴含的现代性都市经验的揭示,对指导和启迪我们当前城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奥立弗·退斯特》是英国作家狄更斯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刻画奥立弗、露梓等弃儿,传递了作者温情的人道主义。论文通过分析狄更斯笔下弃儿类型和特征,以求深入理解狄更斯文学创作中这类人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儿童是狄更斯许多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一类人物形象,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的代表.本文简要介绍了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对塑造儿童形象及对其人道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侧重分析其笔下的儿童形象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从而让人们对狄更斯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的《双城记》是其作品中流传最广的著作之一,该小说中的"双城",尤其是伦敦,一直以来更是文学评论家所关注的重点。《双城记》中对于双城的描写极为生动,景物描写细致可感,似乎又将读者引回到了19世纪风雨飘摇中的巴黎和暴风雨前夜的伦敦。在看似精心设计的环境描写和场景设计下,小说又隐约通过双城传达了一系列特殊的情愫,这既反映了作者笔下两座城市的矛盾共通性,也从一定层面上透露出了作者对于双城,尤其是双城之一的伦敦的矛盾心理与感情。  相似文献   

10.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令人难忘。狄更斯其作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孤儿的不同命运,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狄更斯疾恶如亿,对社会恶势力冷潮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向社会稆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正是狄列斯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狄更斯是张天翼接受外来文学影响最早且最深的外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及其艺术风格促进了张天翼现代小说观念和讽刺幽默艺术审美倾向的形成,成为张天翼文学创作的第一块坚实基石。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张天翼对狄更斯影响的接受呈现出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而张天翼在创作实践中又博采众长,成功地实现了对狄更斯影响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罗玉峰 《海外英语》2012,(12):218+233
Charles Dickens is the greatest writer since Shakespeare in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Great Expectations is a typical display of Dickens’ s excellent writing skills and mature outlook of life.The novel is narrated from the first person that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eparate kinds of viewpoint bearing different functions-the first person retrospective viewpoint and the first person experiencing viewpoi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viewpoint with an expectation of deepening our study of Dickens’ s writing skills and better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novel.  相似文献   

13.
<正>1.Introduction:criticisms of Dickens as an antisemitic writer.Mentioning the word antisemitism,the mean vicious Shylock presented by Shakespear and the big-nose villain Fagin by Charles Dickens in Oliver Twist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in English literature.We can easily identify a number of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of the then jewish people in him.Fagin’s name has become a synonym for meanness and depravity.This makes a series of letters from Mrs.Davis censuring  相似文献   

14.
As one of the foremost critical realist writers of the Victorian era,Charles Dickens is adept at using language to create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in a humorous or ironic tone.Therefore he received massive popularity for his unique style in storytelling.Oliver Twist is one of Charles Dickens’s masterpieces and also the most appropriate choice for the styl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semantic deviation appearing in Oliver Twist so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excellent writing skill of Charles Dickens.  相似文献   

15.
剑桥夫妇教授F·R.利维斯和Q·D.利维斯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狄更斯研究专家.他们的狄更斯批评经历了一个由贬而褒的过程:将狄更斯从一个广受欢迎、津津乐道于伤感煽情的“娱乐高手”擢升到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既受大众欢迎又深刻严肃的最伟大的创造性艺术家之一.他们或褒或贬的狄更斯批评皆以道德判断即生活的严肃性为尺度.这种悖谬的批评根源于他们的文化观、社会观和人生观.我们只有将它置于批评家所在时代的语境中,才能发现利维新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位结构,在语篇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语篇分析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以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为理论依据,对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原版和一个简写版进行比较分析,试揭示主位结构在不同的语篇中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idea that literature has inspirational qualities and is produced by Great Writers has repeatedly come under attack as literary studies seeks to redefine itself. Yet the ability to think of the writer as genius, seer, moral guide, all the romantic possibilities, in short, is arguably as important as it has always been. Engaging with what G.K. Chesterton wrote about Dickens’ fiction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can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subtle, provocative and topical the issues Chesterton raises are. His commentary on Dickens’ Christmas stories shows how an author-centred approach can bring his central concerns into sharper focus.  相似文献   

18.
《圣诞颂歌》是狄更斯《圣诞故事集》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塑造斯科鲁奇这一由自私冷漠到慷慨大方,由心灵荒芜走向精神富饶的典型人物,狄更斯辛辣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金钱之上的功利主义,并以此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的精神家园的守望。基于此,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狄更斯的生态关怀,以期启发现代人对自我精神生存状况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小说《双城记》中,监狱影像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全文始终。监狱影像与作者狄更斯的早年生活经历,父亲负债累及家人入狱,英法革命风暴和作者的现实主义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小说中,莫奈特医生的监狱生活及挥之不去的监狱情节,卡尔登的死,德福格夫人一生心中的仇恨及革命的生活画卷等无不映射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狄更斯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以19世纪维多利亚社会广阔的生活为背景,以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及阶级的审美要求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完美女性形象。与英国传统文学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强调外表美丽以及品质高贵等大不相同的是,狄更斯心目中的这些完美的"天使"主要以质朴、柔弱以及顺从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