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刚开始学写或画叫“学笔”;有感而写的短文叫“随笔”;无拘无束地写叫“信笔”;旧时诉讼的状文叫“刀笔”;字句笔画不好的叫“贩笔”;多余无用的文字叫“赘笔”;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与题意不紧的话叫“闲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意在言外的文字叫“曲笔”;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4,(10):48-48
刚开始学写或画叫“学笔”,有感而写的短文叫“随笔”; 无拘无束地写来叫“信笔”,旧时诉讼的状文叫“刀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 字句笔画不好的叫“败笔”,多余无用的文字叫“赘笔”; 与题意不紧的话叫“闲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 意在言外的文字叫“曲笔”,精雕细刻的文字叫“工笔”; 为后段埋伏线索叫“伏笔”,引人入胜的文字叫“妙笔”;  相似文献   

3.
<正>笔是文房四宝之一,许多文化行为的名称都和笔相关。提笔撰文、写诗、作画叫"命笔""涉笔";文章的开头叫"起笔";自己写成的文字叫"亲笔";受人之托写的文字叫"嘱笔";集体讨论,由一人或数人动手写的叫"执笔";写作时中断或停止叫"辍笔";文章的韵味和风格叫"文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尝试性的写作叫"试笔";模仿别人的字画叫"仿笔";特别精彩的文字叫"神笔""妙笔";杰出的写作叫  相似文献   

4.
开始写作文叫“试笔”。不假思索、随手写出的文字叫“信笔”。有如神助、写得特别好的文字叫“神笔”。文字有改动的地方叫“改笔”。受人之托写的文章叫“属笔”。谦称自己的文字叫“拙笔”。旧社会称写公文、诉状叫“刀笔”。模仿别人的字画叫“仿笔”。文章的开头或写字的开头一笔叫“起笔”,结尾叫“收  相似文献   

5.
"笔"趣     
捉笔:也叫代笔,指替人写作。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属笔:属读″zhú″,受人之托写的文章。走笔:书写非常流利。遗笔:死者生前未发表的文字。仙笔:诗文清逸超群,为常人所意想不到。信笔:不假思索,随手写出。投笔:文人不再从事写作。秃笔:比喻不高明的写作能力。手笔:亲手作的文章、写的字或做的画,一般强调其真迹、遗墨。收笔:文章或字画的结尾。试笔:开始写作。神笔:有如神助,写得特别好的文字。生花之笔:绝妙的文字。如椽笔:重要文章或比喻笔力雄健。曲笔: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起笔:文章的开头或写一个字的开头。名笔…  相似文献   

6.
笔称种种     
开始练写文章称“试笔”。文章开头称“起笔”。不假思索、随意写出称“信笔”。文章改动处称“改笔”。亲手作的文章或亲手写的字、画的画,强调是真迹,称“手笔”。天才作家的作品赞称“大手笔”。受人嘱托写出的文字称“嘱笔”。著名人士的作品赞称“名笔”。绝妙文章称“生花之笔”。写得极佳如有神助的作品赞称“神笔”。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赞称“仙笔”。书写非常流利称“走笔”。故意离题而不直写其事的手法称“曲笔”。在名人专家面前写文字或绘画谦称“弄笔”。比喻自己或别人不高明的写作能力称“秃笔”。谦称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正>1 2015年6月中旬,我有幸和敖汉旗教育局局长、有关股室长、校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近200名全旗教育精英,历时两天,行进在雨中,穿梭于课堂,观摩了四所"课改先进校"的"自主高效课堂"。B中在原来的"以构建全新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基础上,升级到现在的"自主高效课堂",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小组不叫学习小组了,叫"学习共同体";课代表不叫课代表了,叫"学科长";班长不叫班长了,叫"主任助理";老师不叫老师了,叫"大同学";学习不叫学习了,叫"学术体系";学习规范不叫规范了,叫"学习公约";  相似文献   

8.
考场作文决定了中考语文分数,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写一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佳作,必不可少的冲击力非常重要。中考作文制胜之道,笔者认为要特别注重五"要"力避五"忌"——文体要"明",忌"四不像";文题要"亮",忌"千人面";文材要"新",忌"老一套";文字要"靓",忌"八股腔";文面要"洁",忌"三花脸"。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内容包括:读"自编教材",写"读书笔记";读"当代名家",写"作品简介";读"泰州名人",写"名人传记";读"千里历程",写"山水游记";读"励才校园",写"母校留言";读"主题美文",写"升格作文";读"经典影片",写"微型作文";读"古典诗词",写"现代小诗";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语文这门学科厚实丰盈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潜能,"共生"出了强大的精神磁场和语文学习力,达成了"读写共生"。  相似文献   

10.
自己的声音     
[故事1]有一种鸟叫"百 舌",特聪明,学什么鸟叫都成, 就是不爱"动脑筋",所以它自 己没有"歌",只能老跟在别的 鸟后头唱……这故事,是老爸 给我讲的,他说我的作文就跟 "百舌"似的,老写些"作文选" 上别人仿腻了的文章。老爸还 说我害了"作文失语症",一提 笔,写出的就是别人的话…害 了这种"病",该怎么治呢?  相似文献   

11.
文字作品构成的途径有二:一为先"口出"后"笔书",如古史官所谓"记言"以构成书面文字作品,"口出"有时将经历一个较长间隔才得以"笔书";二为直接构成"笔书",并非对"口出"的记录所成。《尚书》作为记言的古史,多为对"口出"者的记录,但亦有当时就为"笔书"者,此即《尚书》中标明为"书"者,一是先"笔书"后"口出"者,如祝文、命龟之辞、命文(诏命);二是典、占兆书、占兆纪录、簿册文、刑书之类的单纯"笔书"。这些"笔书"即"文笔之辨"意味的最早的"笔"体。这些"笔书"之类文字,具有契约性、公家公用性的特点。对最早一批"笔书"之类书面文字的探索,具有"文笔之辨"溯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开心语文     
<正>汉字真奇妙!一个意思可以用多个汉字来表达,一个汉字也可以表达多种意思。有意思的"吃"●文/赵建强一日三餐叫"吃饭",备受欢迎叫"吃香";国人饮茶叫"吃茶",领会精神叫"吃透";体力不支叫"吃力",遭受损失叫"吃亏";经受艰辛叫"吃苦",形势不妙叫"吃紧";  相似文献   

13.
<正>三年级语文,是一个转折期。对许多学生来说,习作像一个门槛。顺利跨过去了,他就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被这个门槛绊住了,很可能从此会感觉语文学习比较困难。管建刚老师说,小学生写作文,目前大都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结果花拳绣腿,什么也没学好。小学生学写作,要有系列,一个系列学好了,再开始学习另一个系列。当学生觉得习作  相似文献   

14.
从"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已故著名作家赵树理写的《李有才板话》一书中有个人物叫张德贵,很圆滑,总是跟着一个叫恒元的人的指挥棒转,书中写道:张德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恒元说个"长",德贵说"不短";恒元说个"方",德贵说"不圆";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德贵说"砂锅捣不烂"。因为写得形象、有趣,初中生赵志(化名)读着读着笑出声来。笑声惊  相似文献   

16.
《尚书·说命》篇"学学半"一语中的两个"学"字,向来被认为前一个读"教",其"古文"为"斆";后一个为学习的"学"。从楚简文字资料来看,"斆"、"學"二字都是古文"学"字。在楚简文字中,"教"、"学"二字都可以表示"教",也都可以表示"学",这属于楚简"教"族字中特有的"反义共字"现象,反映了楚人教育思想中浓厚的辩证法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甘肃教育》2012,(16):89
"涂鸦"的说法来自唐代卢仝《示添丁》中的诗句"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这很好理解,古人写字用墨汁,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是黑色的,与乌鸦的颜色一样。卢仝说自己的作品"如老鸦",真是既生动又风趣。后人便由此沿用"涂鸦"来比喻书画或文字的稚劣,这种说法多有谦称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余俊 《辅导员》2012,(2):24+18
"画龙点睛",就是画龙时先画龙的全身,最后在眼眶内点上眼珠子。运用在写作上是指,在紧要之处着上关键的一笔,或用一句精彩的话点明要旨,使之更为精辟传神,生动有力,从而使文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一、"画龙"为什么还要"点睛"由于社会生活或大自然的本身所表现的形式与情思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所以用文字来反映时,就需要有全面完整的写作表现力,既要有记"实"的能力,又要有写"虚"的能力。记"实",即"画龙";写"虚",即"点睛"。龙,虽然画得很具体实在,但如果没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一直很喜欢张中行的散文,甚至他的普及教育性作品如《谈作文》之类,也总是读得津津有味,《负暄琐话》更是反复读而不厌的妙品。也难怪,这本存录"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的《琐话》,原是古稀之后仍存于中行先生记忆中的影像精华。老人家虽然谦称其中所记"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但也直率地表明自己"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为写的是现实的人和事,而又意在"可传",所以说是"史";因为内蕴深沉的情感和一点淡  相似文献   

20.
名字何其多我的名字很多,大名和小名算起来至少也有六七个。跟爸爸姓,我叫"刘曾曾";跟妈妈姓我叫"曾曾";在家中,外婆叫我"曾伢子",爸爸叫我"刘曾",妈妈叫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