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时事剧是明末清初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时事剧秉着"实录"的精神,再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通过对时事剧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找出时事剧在那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期大量涌现的主观因素,更好地探究时事剧的内在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2.
时事小说是中国章回小说发展到明末清初,从历史演义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创作支流.它强调当代人写当代事,在当时刊行,内容以反映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命运发生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为主.时事小说的题材繁富芜杂,而以明末时事为主,兼及果报迷信、人情世态、命运际遇等内容.其在思想上表现出表彰东林,指斥阉党;歌颂抗清英雄,反对外族侵略;切责明末政治,诅咒农民起义,同情和怀恋崇祯皇帝三个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社会内忧外患,士林风气变化,掀起一股时事剧创作的高潮,而此时时事剧作为宣传工具多刊登于报刊之上,为适应报刊等媒介的要求,时事剧的创作在语言、文风、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时事剧是以现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它具有时效性、轰动性、真实性等艺术特点,是明清之际动荡社会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5.
《宝剑记》以其鲜明的忠奸立场被世人誉为忠奸剧的典型代表,而它在时事剧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却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宝剑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其时事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宝剑记》是时事剧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个性解放思潮消歇,表现情理合一思想意蕴的传奇作品蔚然兴起.包含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倡导情欲达于天理,认为情在理中,理包含情,是较明中叶以来鼓吹以情反理思想的传奇创作的退化.最能反映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家首推李渔,其剧作<慎鸾交>、<巧团圆>包含了情理合一的思想意蕴.此种思想意蕴的出现是文学教化论影响的结果;是清政府文化政策的产物;是正统文人救世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个性解放思潮消歇,表现情理合一思想意蕴的传奇作品蔚然兴起。包含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倡导情欲达于天理,认为情在理中,理包含情,是较明中叶以来鼓吹以情反理思想的传奇创作的退化。最能反映情理合一思想的剧作家首推李渔,其剧作《慎鸾交》、《巧团圆》包含了情理合一的思想意蕴。此种思想意蕴的出现是文学教化论影响的结果;是清政府文化政策的产物;是正统文人救世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由于缺乏文献证据,《鸣凤记》作为“第一部”时事剧的标识实际上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研究者关于《鸣凤记》产生于万历元年至十年的说法,因推考材料的薄弱与逻辑漏洞也未必成立。朱濑滨所撰《鸾笔记》可确认完成于万历初年,以当朝人写当朝事凸显了作家的政治勇气,因此这部作品更具首部时事剧的材料支撑。一部戏曲作品要成为“时事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相对可靠的真实性,主要角色应为时事人物,以及兼具“共时”阶段的时效性,即以剧作家的创作过程与剧本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是否存在交集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朱峰 《文教资料》2012,(23):184-185
时事教育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时事教育的方法很多,时事播报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本文对时事播报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积极探索,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分析了如何操作才能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发挥时事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西学的影响,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认识到了理学思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并力图在儒家文化的壁垒里,凿开一个缺口,把科技教育思想的种子撒播到民间。他们主张摈弃八股取士,提倡真学实学,同时要学以致用。为此,学校中要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便培养经国济世的实用人才。只是他们的思想并未受到当权者的重视,以至于我国教育近代化起步的时间晚了近二个世纪,这一沉重的教训不能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关于闽粤汉人移民台湾,福佬人比客家人早到台湾,还是晚的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仔细查找汉文文献来看,康熙末年台湾客家、福佬移民的比例已有不同。明郑时期已有大批客家人迁台,康熙四十几年以后又掀起客家人迁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2.
小说在古代被视为“小道”,其文坛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世俗化色彩。明末清初,大批文人介入通俗小说的创作领域,以他们的文心、文笔对小说这一通俗文类进行了艺术打造,使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均有了“雅化”的趋向,并具有了独特的文人品性。这一变化,强化了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现实感和个性色彩,并对清代文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楠 《培训与研究》2009,26(6):61-6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传教士进入武汉传教,并且兴办了一大批教会中小学校。教会中小学客观上将近代办学模式和理念引入内地,在特色办学上也颇有成效。它的出现对武汉教育及社会的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辽东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题材的小说,尤其是与其他时事小说相比,在创作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军事性、类型单一、形象单薄的人物、强烈的主观表达、大量引用"公文"、写实与虚构并用等,使它在明清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事小说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明末清初数学史的研究有两大缺陷,一是研究不够均衡,二是缺乏整体把握。需要推进古数复原思想,让数术研究走进数学史研究的视野,探索古代数学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6.
明代国人对先进兵器的需求,有了事关国运家邦命运的迫切性。外来火器,在明末辽沈战场上发挥了举国震惊的威力,也受到具体操作者素质、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清代通俗小说的描写却依旧承袭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中的法术,叙事偏重在以辉煌的结局强调宝物的威力,缺少一种战争工具本身的技术性展示。小农经济下的平民心理,考虑的依旧是眼前易于操作,并不真正关注具体操作过程和操作者素质,把事情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同时,将宝贝兵器视为百试不爽的万能法宝,也极为形象地状写出人们受到时代、观念积习的限制,在先进兵器期盼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晚明天主教入华,传教士与中国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展开对话。天主教传教士为宣扬教义,采取"补儒易佛(道)"的策略,促使中国天主徒亦将道教视作对立面。中国天主徒出于宗教信仰,撰写护教著作,严厉抨击佛道二教,甚至较来华传教士的态度更为激烈。然而透过争斗的表象可以看出,天主教与道教最初的对话是传教所需,且有其积极的一面,即促进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天主徒信仰和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任增霞 《丹东师专学报》2010,(2):110-113,126
晚清庚子国变发生后,当时的小说家对这一重大时事投以了极大关注,有多部作品问世。不过因作者主体位置、关怀现实与世变角度的不同,以及艺术技巧的巧拙高低,诸多庚子事变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面目。从另一方面看,庚子国变小说相当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民众对于这一家国劫难的认知和判断,反映了存在于底层社会的生动复杂的观念世界。同时,由于这一引起巨大创痛的时代变乱牵动心灵极广,故而也颇能由作品见出千百万生灵的血泪悲欢,以及时代人心、民族心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14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欧洲艺复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化和近代思想处于交替之际的明末清初时期,这时艺复兴化是否已经传入中国,这是学术界没有充分研究的一个问题,就笔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在天学,数学,地矿学,生理学,地理学和美术几个方面,明末清初艺复兴化都已在中国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